言语,不知是真是假。或许他不过徒以言语恐吓,若是被他吓倒,日后必为他人讥笑。正自迟疑不决,见一人持火把走了过来。头领见是典史,忙道:“典史老爷来得正好。小人们巡逻至此,见有二人鬼鬼祟祟,便加以查问,谁知他轻狂得很,反出言恐吓我。我等正欲拿他们去县衙。”
张四海见知府被围,大惊,忙喝斥道:“大胆,此乃贵客,你等休得无礼。还不快去别处巡逻!”
那头领闻言,吓了一身汗,带着巡逻队一溜烟地走了。
四海忙向知府道歉,知府却道:“不知者不怪也,况他们也是尽忠职守,何错之有?”
此后三日,张四海引着知府继续走访各乡,所见所闻大抵相似。腊月初三一早,知府与吏员打马回府,未许州县官员前来送行。
不几日,庐阳府便行文所属各州县,力推半山县减灾安民之举措。经这么一宣扬,不断有庐阳府各州县官员来半山取经,南直隶各府如凤阳c安庆c宁国亦有官员前来,甚至河南汝宁府c湖广黄州府也不乏慕名而来者。一时间,偏僻的半山县变得热闹非凡,县衙c公馆门庭若市,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半山县官员每天迎来送往,疲乏不堪,且接待费用令杨知县头痛不已。
此时,坊间有小道消息盛传,说那杨正谋因治县有方,不日将高升。其中,更有人说得活灵活现,曰杨正谋将出任南京吏部郎中,官至五品,专事考查南直隶各府官员。
对于此类传闻,知县本人并不当回事,不过一笑了之。县丞郜华却深信不疑,心中甚是嫉恨。
这郜华本一纨绔,花钱捐了个监生,早杨正谋两年来半山任职。郜华与前任知县臭味相投,又因前知县懒于理事,一县之政实由他掌控。郜华贪权贪财,且又胆大妄为,各库各仓的钱粮,他无不伸手,县衙大小吏胥,无不被他敲诈盘剥。吏胥受县丞盘剥,又去压榨百姓,为祸乡里,搅得乡都里图鸡飞狗跳,民不聊生。杨正谋到任后,听闻郜华口碑差,不让他染指钱粮赋役诸事。彼时典史暂缺,杨知县便将缉捕狱禁一类的事交于他代管。引用今天的一句时髦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郜华管得少了,却管得更细了。为保一县安定,他不辞辛劳,亲率一班快手赴乡间巡行,见到不顺眼的人,总能找到口实缉捕起来,被捕之人的家属,也总愿意花钱消灾。他还嫉恶如仇,尤其痛恨囚犯,命狱卒多给他们一些苦头吃,囚犯若想少吃苦头,总要付出些代价。
有一回,杨知县审理了一起恶意伤人案件,判被告入狱一年。被告家里颇有些钱财,托人疏通了郜华,奉上白银二十两。郜华命人趁夜抓来乞丐一人,代被告入狱,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恐怕乞丐不服,郜华特意嘱咐狱卒好生待承,令他吃得饱穿得暖。及至一年期满,要放那乞丐出狱,谁知乞丐死活不肯走,抱着柱子不松手,口中大嚷大叫。此时恰逢知县巡监,见此情景便严加审问,终于弄清了原委。知县欲要参劾郜华,又思自己作为一县主官,难辞失责之咎。于是终未敢张扬,只将涉事快手和狱卒杖责一番,并赏那乞丐几个银钱打发了了事。
不过,郜华从此便被知县“供奉”起来,整日里清闲无事,只在礼仪性场合抛头露面。表面上看,郜华顾全大局,对知县和和气气,背地里却没少使坏,只因没抓住知县多大把柄,也没翻出什么恶浪来。如今,听闻知县将任南京吏部郎中,寻思他一上任,定会找机会将自己参了,因此心中又恨又怕。
却说去岁以来,四海因公务繁忙,舍弃了许多次公休。近几日,县衙公事稍罄,四海欲告假两日,因于这日下午,写了告假签呈,送请知县批准。杨正谋阅了签呈,苦笑道:“真是不巧,刘主簿因老父病危,也是方才告的假。他主管河事,近日有一份事关修渠的呈文,急等着要上报。如今他不在,我正欲让你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