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就是感于李世民身上的英雄气概才倾心而助,遂点头道:“陈郡公所言极是。不过,众所周知,秦王不喜与我亲近,陈郡公若想结交秦王,怕是进错了门。”

    陈叔达微微一笑,说他今天来根本就不是想通过萧瑀来结交李世民。他也自负一身才略,若仅仅此事还要靠别人来实现那也真是奇耻大辱了。何况,他做事只求问心无愧,李世民知与不知于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终于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那陈郡公此次前来是?”萧瑀迷惑不解,陈叔达这才和盘托出:“我只是想知道萧令公到底心向何处,都说您已暗通秦王,可在刑部您却一直一言不发,因此我才来探问探问,如今已然明了便无需赘言,告辞,得罪之处还请见谅。”

    萧瑀与陈叔达互相道别,他二人都是贤哉长者,如此这般,既是默契也是约定。想来倘若李建成得知他制造的这个案子不仅没达到目的,还把一个一直秉持中立的人推向了李世民那边,估计也得口吐几升鲜血。

    第二日,李靖、李世勣便一起动身离开长安去了北境防守突厥,他们知道,除非李世民成功夺得江山,否则他们是不可能再返回长安的了。几乎与此同时,李艺也返回了驻守地,只有张瑾,李建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功把他留在了长安。让张瑾再去边境防守突厥,万一李靖他们再次施恩,那他会不会再次舍身以报?此人信念不坚定,还是留在长安的好。

    而李建成不知的是,这也恰好是张瑾心中所愿,他确实并不擅长作战,若不是李建成的命令,他打死也不愿去边境,那可是生死一线啊。当时李靖请他帮忙时,就提到过他若肯如此相帮,将来势必无需再去边境受苦,太子定会把他留在京城。不想事实正如李靖所料,张瑾由是对李靖多了两分感激之意。

    此外,李靖、李世勣二人动身之前,还一起专门把李世民约到郊外相叙。他们故意不愿踏进弘义宫的大门,就是不想落人以柄,但此时一走便是暂时永别,有些话总要先说个明白。

    晴空万里,却仍然飘荡着几分寒意,竟真的把迎风摇曳、欲吐新芽的枯草残枝刚生发的一点儿生机给堵了回去,但饶是如此,那些枯草残枝也没一个服输的,它们纷纷暗暗积蓄生机,只待某日赫然迸发。

    李世民和李靖、李世勣一起成三角站立,随行心腹都主动退至远处把风。良久,李世民才向二位道谢,并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不解:“药师,懋功,你们?老实说,这几年你们一直刻意与我疏远,我还以为我们情分已尽,没想到这次你们会倾囊相助,我确实颇为意外,但事后你们又不愿与我多加走动,你们……到底?我实在猜不透。”

    李靖与李世勣互望一眼,便笑道:“臣记得伯褒在世的时候曾经问臣‘心目中的英主可曾找到’,臣当时回答他‘尚未明朗’,但今日臣可以回答大王‘已经找到了’。李靖一生别无所求,只希望能于乱世中得遇英主开太平盛世,唯此而已,其他不足论。臣想懋功也是如此。”

    李世勣点了点头,虽未说话却向李世民拱手鞠了个躬。李靖已经把要说的话都说了,他已无需再赘言,何况他既已认李靖为师,师者长也,随意插话实属失礼。

    李世民却一脸惊疑:“我?为什么?”

    “因为大王肯为了尉迟敬德而孤身犯险。”李靖再次笑言,自信而坦荡,“此案并不复杂,但凡聪明一些的,都会选择坐视旁观,一人之命与千秋大业谁轻孰重,还需要再比较吗?但大王却选择了一条呆傻之人才会选择的必死之路。数百年乱世早已礼崩乐坏,人心也多被名利所左右,有几人会因着虚无缥缈的情义二字舍却所有?素知大王高义,今日更为信服。实不瞒大王,我和懋功曾立过一个赌约,尉迟敬德有难,若大王不救,那我们与大王便从此互为陌路、永不相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