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7)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把李建成、李元吉当成了受害者,如此便使李渊不自觉消除了部分戒心,再加上其分析地鞭辟入里,句句点中要害,李渊越听着心里的疑问和愤怒就越少,不仅依然认定陈叔达仍是中立态度,还忽然有些感谢李世勣,陈叔达说的没错,李世民孤身犯险足以证明其至少现在仍是忠良之臣,但一旦威逼太过谁也不能保证不会适得其反,而万一生变先受其害的自然是他而不是李建成、李元吉两个。

    这么看来的话,也不排除建成没有故意利用朕而他自己坐收渔利的心思,如此倒也真不能全信了他们两个。李渊心里想着,嘴里却道:“你说的也不是没道理,朕确实也是考虑欠周。只是那李世勣实在是可恶,还有李靖,他们?!”

    陈叔达见李渊恨起了李靖、李世勣,忙道:“陛下说的是,李将军确实言行有失,不过他们必定是国之功臣,又是军中重将,处罚太过也委实不妥,可要什么态度也没有那也不合适。臣建议,陛下不妨下旨让他们二人永在边境镇守,终生不得返京。一来警告,二来突厥仍虎视眈眈,与其处分他们不如让他们戴罪立功,既断了他们与秦王暗通的可能也能为陛下解突厥之忧,可谓一举多得。”

    李渊微微点头,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要真把他们两位给废了,日后突厥再大举南下就只能依靠李世民了,为今之计让他们无法暗通倒是万全之策。

    正在此时,李靖、李世勣一起觐见,并呈上折子,自请为朝廷镇守边关永不返京。李渊心道正好,便顺理成章的准了。陈叔达在一旁听着,心里却想,这两位将军虽是沙场之将,倒全然不是粗野莽夫,还真不能小觑。

    奏答完毕,陈叔达出了宫门并未还家,而是去拜访了萧瑀。此时萧瑀正在吩咐家人把节省下来的余资整理整理分散给诸位亲友及贫苦百姓,陈叔达见了自是由衷赞了一番。

    他们二人平素并无深交,如今见了也只是隔靴搔痒地随便聊了些话,可聊着聊着陈叔达就聊到了太子、秦王身上,萧瑀始知陈叔达今日前来的目的。

    “哎,陈郡公啊,你不是最喜欢老庄的清静无为的么?什么时候也关心起这些世俗之争了?”陈叔达受封汉东郡公,是以萧瑀如此称之,岂知他的轻描淡写竟惹怒了陈叔达,只见陈叔达起身甩袖奋而道:

    “世俗之争?这是世俗之争么?汉末以来,先是三国鼎立,后是五胡乱华,前后将近四百年,到处战火连天、尸横遍野,好不容易等到文帝统一南北,本以为终于迎来太平盛世,哎,谁知前后才不过二十年就四处揭竿而起,可怜百姓不得不重又流离失所,破衫无饱腹,漏室不成眠,他们太需要一个雄才伟略、能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明主,天下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是啊,谁说不是呢。”萧瑀竟没发现陈叔达居然还有如此见地,此也正是他心中所想,便放下了戒心,连声称是,“那陈郡公的意思是秦王便是这样的明主?哎,看来我真是老了,竟没看出陈郡公还尚有此心,真是眼拙了,罪过,罪过。”他还以为陈叔达真的是和事佬谁也不想帮谁也不敢得罪呢,原来在左右逢源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哎,萧令公言重了,叔达也老了,庸庸碌碌了一辈子,倘若能在入土之前为明主铺路,那也不枉此生了。老实说,今天在刑部,当我看到秦王孤身一人而来时,是又惊又服啊。这件事换做任何一个人,最好的做法就是置之不理,于大业相比一条人命算什么?尤其是当他居然肯与尉迟敬德同生共死时,我真的是无比震撼,这世上从来就不缺算计得失的人,如此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这份胆略这份情义世间还有谁能抵的上?英雄既在,何让竖子成名?这样的人不值得相帮那什么人才值得?怎么,难道萧令公不是也这么认为的么?”

    陈叔达的这番话彻底击中了萧瑀的内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