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篇基础的。
《黄帝内经——素问》之六十七篇《五运行大论》。在说本篇前,先借用书中的观点来提一下:
文中有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从文中描述看,这“天道”和“人道”恰恰相反。
用白话来理解呢,“人道”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扬长避短,只不过这“扬长避短”需要看场合,环境适合你的“长”时才得以体现,若环境处处制约你的“长”碰你的“短”,这下就没招了。
那“天道”呢,用白话说,就是太突出太尖了地方要损一点,来补自己的缺,这样整体呢看上去更均衡一点。嘿嘿。
《五运行大论》全文不复制黏贴。从头到尾来看。也可自个先去找来读。
《五运行大论》
原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
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解释:
这里对话依旧是跟岐伯,只不过黄帝引用了一个人的话来问岐伯,这个人是“鬼臾区”。
这么一号人是何许人也?这个就挺关键了,本文是《五运行大论》,这个天天挂嘴边的“五行”,到底是谁先提出的?
【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
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相传为黄帝之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太始天元册》是《内经》中提到的书籍,很多失传无从考证的典故。
【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这段话可不用翻译。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
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
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
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这段,是引用鬼臾区的话,天干地支阴阳联系起来,这个要感兴趣的人自个去找规律。黄帝有疑问,天干地支的一些关联,“不合阴阳”,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个回答比较猛。岐伯说,那是“明道”,是“天地之阴阳”,而“数之可数者”为“人中之阴阳”。这话啥意思?就是可以以数理来推出结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