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至道谈》可以看出,这“七损八益”,“损”容易做到,“益”就显得繁琐。
从数字上看,“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前边〈内经〉提到女子以“七”为一周期单位,男子以“八”为一周期单位,但《天下至道谈》中的“七损八益”和〈内经〉中此处提到的“七损八益”,“七”均不代表女,“八”也同样不代表男。这里是一个数量词。
《黄帝内经》——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个不用翻译。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过四十,阴气就衰减一半,起居就不利索了,结合前边,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的外动,是阴驱使的,这样就能理解年过四十,起居就慢慢不利索了,阴气减半,也就是动力减半,同样会影响外动外放的阳气。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不用翻译,年过五十,所谓“人老脚先老”,这个时候开始觉得身体重,慢慢走不动了,耳朵眼睛开始不灵便了。耳不聪目不明。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年过六十,阴痿,气色大衰,(也可理解为肾气衰,肾主水,水主阴,实际上到这个份上是开始阴阳并衰了),九窍不通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这个不用解释。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异名耳。——所以有看到人上了一定年纪,还身轻体健,面色红润,这就是遵循自然之道。
身体比较偏胖的朋友尤其得注意了。当然身体过瘦也是毛病,健康的体态应该是匀称的。
光是《黄帝内经》的一篇《阴阳应象大论》,就足够成另一本著作,所以这里边内容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例子。实际上后续的很多著作,都是由此引申出来再细化的。
继续按顺序来。
原文: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呵呵,又是重点了。看看,这里提到了做人,《黄帝内经》里包含的秘密,尤其为甚。为何与“做人”联系起来,万病始于心。所以《黄帝内经》全篇第一次出现“圣人为无为之事”,这不是道家的嘛,始祖是谁呢?无关紧要。
此段话都很直白,几乎不用翻译。翻译反倒显得拖沓。
后边接着的,就跟地理c气候联系起来了,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的人,得病的类型和治病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如果不充分尊重个体,也难以把握,实际上这也是《黄帝内经》强调的重点。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西北方天气不足,属阴,人们的右耳右眼通常不如左耳左眼灵便好使)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南方地气不足,属阳,人们的左手左脚通常不如右手右脚强有力)
上述是通常普遍的情况,特例肯定有,比如俗话的“左撇子”或者别的。不要轻易去钻牛角尖。
帝曰:何以然?——为何会如此?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