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老爷子、小刘二先生、赵掌柜从“香满城”回来,喝了会子茶,仨人商讨着,得开个会儿,研究一下下一步的工作。
开会儿的人,有小刘二先生爷儿俩,瞿老爷子爷俩,还有吴掌柜,这里除了吴掌柜是外人,就没有外人了,要说这个买卖,应该是好说好干好领导。
买卖、买卖,就是买了再卖,既然是开粮栈,也就是买了粮食卖粮食。
永兴和粮栈,刚开张的买卖,四里八乡的百姓还不知道永宁有这一号,小刘二先生让小小刘二先生写了几十张收粮食的“告示”,命令两个伙计下去张贴。
告示贴出去第二天,就有三三两两的人打听粮食价格,庄稼人,忙活了一年盼了一年,盼着年底有个好收成,庄稼人一年的生活,都指望着完秋收这点儿粮食,自然他们要仔细算计粮食价格给的合适不合适。
永兴和粮栈刚开张,仓库还是空的,只要粮食品质好,送来的粮食是有多少要多少。
小门小户,要籴三斗五斗高粱、黑豆,给大丫头扯条裤子,给二丫头做个袄,只要多卖一个子儿两子儿,不怕在市场上多蹲那一天、两天。
而那中等户和大户人家,有几十亩地,上百亩地的主儿,只靠赶集上店儿,一天籴三斗五斗,家有几千几万斤粮食,得到驴年马月才能卖得出去呢?因而,他们就相上了永兴和粮栈的这块风水宝地,永兴和粮栈虽然比蹲市场少得几个子儿,但是几千斤,几万斤的粮食一古脑能杵出去,现钱立马能拿回来,这比零售要划算的多啦!
先是三三两两一天能收十石八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送粮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推车的、挑担的、驴驮的、马拉的,整日络绎不绝,及至到了最后,到永兴和粮栈卖粮食的人排起了长队伍。
小刘二先生看到这个阵势,脑袋瓜儿转了过儿,永兴和粮栈库房再大,也禁不住这流水似运粮食队伍的填冲,我们收购粮食的价格是不是有问题啊?
小刘二先生决定召集一个高级员工会议商讨此事。
这次开会还是上次开会那几个老人儿,小刘二先生讲:“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收的粮食,库房盛的已经过半了,门口送粮的人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如果像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多少天,我们的库房就会暴满,我们收粮食的价格是不是得刹一刹呢?价格降到多少合适,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瞿老爷子发表了自己看法说:“暂降一成。”
粮食降价一成后,前来卖粮食的并没减多少,永兴和粮栈又下了狠心,又降低了一成,这回卖粮食的才陆续减少了,维持在了,永兴和粮栈门口,时时刻刻都有往里送粮食的,又有提着空口袋,觑着眼往出走着数钱的。
由于永兴和粮栈两次压低价格使得他们现而今库存的粮食成本很低,如果加上百分之十或二十的利润去卖,还低于市场摆摊所卖粮食的价格,按永兴和目前的情况,可以搞零售了。
要想卖粮食要想零售,必须周边要有一个氛围,这个氛围是什么呢?在你做买卖这个地区,要有很大一部分非农业人口——他们不种庄稼干等着吃饭。
可是永宁现在比不得明清了,明朝,这里是军事重镇,四外长城,和长城附属的军事系统,驻扎着许多军队,他们需要的好大一部分给养都要到附近采购,清朝,这里虽然已失去了军事重镇的地位,但这里还有许多衙门、庙宇、商户,粮食需求虽比不得明代但比民国时还强得多,而到了民国,衙门没有了,庙宇里的僧众减少了,商业萧条了,以前存在的好多消费群体不存在了,粮食需求量大大减少了以后,你想把粮食卖给我,我还想把粮食卖给你呢?
干了几个月,粮食收得不少,可是卖得很少,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小刘二先生,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