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预算问题的30%。

    也就是说,《新闻周刊》的最佳选择不再与《时代》的策略无关。假如《时

    代》选择艾滋病新yào,《新闻周刊》选择预算问题就能得到更好的销量.对于

    。9 I

    ii匆。¨1博奔论的越舻

    《新闻周刊》,预算问题的市场总比新yào要大。

    《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不知道《时代》将会选择什么.不过他们可以分

    析出《时代》有一个优势策略,那一定就是它的选择。因此.他们可以很有

    把握地假定《时代》已经选了艾滋病新yào,并据此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即

    预算闻题。

    由此可见.在那些不存在传统策略均衡的博弈中,仍然可以根据优势策

    略的逻辑找出均衡。只要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那么它将采用其优势策略,

    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相继出招的策略

    除了同时出招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参与者的行动相继发生,轮流出招。

    每个参与者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他的这一步行动将会给其他人

    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也

    就是说,相继出招的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预计其他参与者接下来会有

    什么反应,据此盘算自己的最佳招数。这种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方法非常

    重要,是确定策略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我们同样可以用发生在两大媒体之间的一场战争作为案例来说明,不过

    这一次是价格成为双方jiāo火的pào弹。

    1994年夏天.《纽约邮报》试验xìng地在Staten岛把报纸零售价降到了25

    美分,不久,其主要对手《每日新闻》做出反应:把价格从40美分提高到50

    美分。这件事看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但它却不过是一连串博奔行动的结果

    而已。

    原来,两份报最早的价格都是40美分,但《纽约邮报》认为报纸的零售

    价应该涨到50美分才更合适,于是率先采取了行动。而《每日新闻》则借机

    把价格停留在40美分上,结果《纽约邮报》失去了一些订户以及由此带来的

    广告收人。当时《纽约邮报》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每日新闻》

    的价格却一直按兵不动,《纽约邮报》颇为恼火.认为需要告诉《每日新闻》:

    如果有必要,他有能力发动一场报复xìng的价格战。

    l 9。

    qiāng手博弈:先发优势与后发制人

    当然,最可信的证明就是真的发动一场价格战,但那也会对自己造成损

    失,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纽约邮报》的目标是既要让《每日新闻》

    感到威胁的可信xìng,又不投入真正战斗的费用,于是它设计了一种让《每日新

    闻》提价的战术,进行了一次试探xìng的力量显示,就是在Staten岛上把价格

    降到了25美分。销量立竿见影地上升了,而《每日新闻》也认识到了其用意。

    鉴于去年《时代》和《每日电讯》之间发生在lún敦的价格战的可怕后果

    (1993年9月《时代》从45美分降到了30美分,迫使《每日电讯》也降价.

    结果《每日电讯》的利润大幅下降),以及这次Staten岛的行动.《每日新闻》

    放弃了投机心理,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