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日记里写道:“战争,尤其是空袭迄今已经使帝国的大约六百万幢住房完全毁坏。这对1939年拥有二千三百万幢住房总数的帝国来讲是个不小的损失。帝国目前总共缺少九百万幢住房。”形势已经严峻到了这等地步,可这位部长大人谈到国内形势时却说:“人民的状况良好。”
“德国人民的末日宣判书”
希特勒对波兰的军事冒险,引bào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其实,这并不符合希特勒自己的如意算盘。
1939年,当他一心要袭击波兰时,预期自己面临的,只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局部战争。希特勒并没有疯狂到自以为德国可以同时对付英、法、俄、美四大强国。并且当时的德国,正如陆军少将梅林津在战后所说的那样,“远远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可是他希特勒觉得时不我待。
他把自己的政治才能视为解决波兰问题的根本条件。在他看来,也许德国今后再也不会有哪个人像他那样“享有全体德国人民的信任”,并且权威还能超过他。希特勒觉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像自己这样一个有极大价值的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一个罪犯或白痴干掉”。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上萨尔斯堡高级军事会议上说:“谁也不知道我还会活多久。因此,最好现在就摊牌。”
在“摊牌”到来之前,德国军政大员里并非没有人心明眼亮。
1939年5月24日,最高统帅部经济和军备处处长奥格尔格托马斯将军在外jiāo部的一次讲话中就说,“英国、美国和法国联合在一起的经济力量,归根到底比轴心国的经济力量更强”,一旦双方bào发战争,那战争的结果就要看轴心国能不能迅速给对方以决定xìng的打击。不过,托马斯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的听众,他“不认为轴心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闪电战’的问题,即战争是几天或几个星期的事情”。虽然托马斯将军这次讲话是要强调自己“作为国防经济参谋部领导人,我个人认为为长期战争准备好军备工业至关重要”,但他的弦外之音也非常明白,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德国不可能赢得战争。
这年的8月中旬,托马斯将军又撰写了一份备忘录,核心观点是,速战速决是绝对的幻想。他准备把这份文件呈送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泰尔。在托马斯看来,进攻波兰将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面冲突,进而演变成一场消耗战,而德国既没有强大的盟国,也没有充足的储备和原料,因此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可是对于他的意见,凯泰尔根本就没耐心听下去。当然,任何人也没有机会将类似的看法诉诸“人民”来裁断、抉择。
希特勒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件大事:解决波兰。
这是一场押上国运的豪赌,而“人民”和德国的国力,只不过是希特勒的赌资而已。
对波兰的闪电战虽然非常成功,但是入侵行动招来了英国和法国的宣战。1939年8月31日中午十二点半,希特勒签署了只传达到军官的“第1号作战指令”。5点30分,命令传到了军事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那里。他对吉泽维乌斯说:“这是德国的末日。”
到1943年,希特勒自己也明白大势已去。有一次,他对陆军元帅隆美尔说,“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是,希特勒还要死撑,并不准备主动结束他所挑起的这场已经无望的战争。他完蛋了,也要拉上“人民”垫背。隆美尔感到自己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人了”。因为在1943年7月底的一个黄昏,两人讨论结束战争的问题时,希特勒对他说:“假使普鲁士民族打不赢这场战争,那就让他们腐烂好了。因为优秀分子一定都死光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死得轰轰烈烈这是历史的要求。”
困兽犹斗的希特勒,要德国人民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