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四,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五,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yào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yào和金石yào。草木yào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yào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yào即可长存不朽。
七,外丹。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yào,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yào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
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yào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dú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yào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八,内丹。是以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九,房中。指男女xìng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yù,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yín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xìng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的意义。
十,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理,以求健康长生。对于起居摄养之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道教综合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颐养生息的起居之道。
养生术是整个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二卷中曾经高度评价说:"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迷恋于这样一个观念,即认为达到长生不老是可能的。我们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地方有与此近似的观念。这对科学的重要xìng是无法估量的"。⑥对于长生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医yào学、养生学、古化学等的发展,也包括了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东和西方曾经产生过直接的影响。道家养生术的发展,也为奥秘的人体科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材料。正因为如此,道教的养生术也就成了世界传统养生方法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观点来认识,道家的养生术中确实存在着某些糟粕和杂质,同时,也确实包含着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当时适用,现时并不适用的以及至今仍然适用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