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体育方法相结合,道教养生术中的神秘主义部分逐渐淡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三丰内炼著作《全集》,陆西星的《方壶外史》,李西月的《道窍谈》《三车秘旨》,伍守阳的《天仙正理直论》,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闵小艮的《古书隐楼藏书》,陈撄宁的《道教和养生》等等。

    养生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如果说,道教的教义包括着道教徒对于人、对于人和自然、精神和ròu体等等的认识,那么道教养生术就是在教义指导下,道教徒的行为体现。

    "重人贵生"是道教养生术的哲学基础。《道德经》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③将"人"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继承了这一宝贵传统,将"重人贵生"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应当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得长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标。

    "天人合一"也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虫支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④道教将"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宇宙观,并将养生实践放在这一基础上,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意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将人身视作一个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返归自然"的目标。

    "我命在我"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传统思想。道教继承了这一思想,虽然面对莫测的天命和自然,但是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大宇宙,以得道成仙。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道教对于形神的探索,是从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出发,沿着形神关系发展的,因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较强的实践意义。《南华真经知北游》认为:"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⑤神能守形,形就长生。因此,道教始终认为神形相依,而在养生实践中,既注意锻炼形体,又注意精神的健康。

    众术合修是道教养生方法的重要原则。先秦时期,先人为了寻求长生已经实践过大量方法。道教由于有较系统的教义思想和明确的长生目的,因而能全面继承这些养生方法,博采众长,不偏执一家。并且在自身的修炼实践中全面推进各种养生方法。

    内修外行,指的是道教徒在为修炼自己形神,以求长生成仙的时候,也要求具备积善立功的道德修养,并将忠孝和顺仁信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它将养生方术同人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且认为道德行为同养生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也仍然富有启迪意义。

    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有:

    一,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三,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