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透彻宝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然后,高功以符炬于中灯光内点。侍灯三礼,受灯于师前点。侍香也三礼,受符炬。遍十方点,分班点毕。三师回,各三礼,纳余炬并为一。高功三礼焚于元始前炉中,又存思宝光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

    念颂。法师默诵灭灯颂,称"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

    诸天悉开耀,地狱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荣华。炎景照太无,遐想通玉京"。

    分灯仪式的构成,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法师在元始天尊神位前"以符炬于灯光内点,先运一生二,二生三",侍灯侍香各执一符就高功手中分光,然后点遍十方,正是《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教义的象征。其次,在取火和分点等阶段,法师都要念咒、存想和运动自己的内气,例如:高功在分点时,执符于元始天尊神位前,存想金光如流,百色光明混合于一身,结化为大日圆轮,法师要运自身一气上接丹霄,两气jiāo合,口中吐金光,若日升透转下坛,直至玄境之前、虚皇之下,隔于侧存,宝光运动,想金楼朱户,龙虎jiāo盘。高功在符炬点遍十方后,存想"诸天上圣同布祥光,迸彻十方,内外上下,山林河海,官舍人门,水火yīn牢,阳治关岳,上彻九天,下辉九州九地,重yīn极恶,逐处皆承宝光,洞照开破,悉为异境。至于建斋之所,内外人物,一切皆在宝光之内"。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内"。②分点过程贯串于法师的存想和内炼外接。

    由于从阳燧取火受到yīn雨天气的条件限制,后世对取火的方法作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曾经指出:"浙东有数郡却亦先点一灯在高功手中,长跪致词,道众却受之以进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点之方行分光。"③金允中认为这是"理大不通"的。但是,毕竟演习方便,遂流传至今。上海道教《进表科仪》的"分灯",就是高功喝白道:"夫灯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化九,九九化为八十一灯,无幽无烛,无暗不明。"以虚的分灯程式,实的喝白经文,加上晃动火束的动作制造气氛。接着,高功大声问道:"灯光明否?"众答:"灯光明!"再问:"灯光变否?"众再答:"灯光变。"接着在众举"灯光朗耀天尊"声中结束,达到"进表"科仪"启坛"部分的高潮,既体现了分灯的教义思想,又适应了上海地区无以阳燧取火的社会条件,同样达到了吸引信众的效果。

    注:

    ①②③《道藏》第31册210页,210页,46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解冤释结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yīn讼牵连、人鬼牵连,yīn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yīn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yīn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①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②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类的内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