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③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云笈七》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斋验》《公孙璞修黄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道场验》等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④这些故事大多发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⑤,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

    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科仪经文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释对,宿瑕清dàng,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午朝行道》称"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xìng,伤三光六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⑥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经文,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

    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yào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⑦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jiāo织,"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经文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yào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