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佩卿被任命为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为从五品。历届科举所中之进士之初任通常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入翰林任编修之职,二是任州官的幕僚。如苏佩卿这般,一高中便做一司之次的还是立朝以来第一位。
文选司是掌考文职官之品级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月选之政令,是个极好极肥的缺。自原员外郎离任后,不只文选司内五位主事,连外部的官员都对这一缺虎视眈眈。众人未料到,黄尚书竟然廷荐一个刚中的十五岁进士任之,都认为他只不过是依靠着家世和安王的关系,司内各人心中忿忿。众人欺他年小资浅,都有些怠慢轻忽。
苏佩卿一上任,便让令史将历年来注消册的卷宗拿来。那令史姓张,将苏佩卿要看卷宗的事报给了主事李先明。
这李先明任主事已六七年,这次员外郎空缺,他上下打点了不少,原来的员外郎也曾向黄尚书推荐过他。他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谁承想却被苏佩卿给补了去,心中恼恨。他吩咐张令史,且拖着!
苏佩卿等了半日,未见张令史送卷宗来,便亲自到六房找到张令史。他见张令史眼神躲闪,言语支支吾吾,心里明白这是有人要刁难自己。他也不为难张令史,自己去档案房找到了所要的卷宗。
吏部一月有三次旬会,在每旬的第一日,各司主事以上官员必须到列。
这一日正巧是旬会的日子,苏佩卿早早地到了吏部正堂。没多久,各部都到齐了,黄尚书居中坐了。
“这是我部新任文选司员外郎——苏佩卿。”黄尚书说道。
苏佩卿起身行了个拱手礼,官阶比他高的人坐着颌了颌首,其他人都起身回了礼,只有李先明并另外几人坐着未动。黄尚书看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我这里有几份奏报,各位先拿回去看看,到下旬我要听听各位的高见。”
有承经将奏报分发了,黄尚书又让各司通报要务,众人拣重要的说了,最后黄尚书问苏佩卿:“苏员外郎到任也有几个月了,不知对文选司事务有何看法?”
苏佩卿正要答,李先明先“嗤”了一声,说道:“苏员外郎这几个月来在府衙内卷宗看了不少,想必是有不少高见的。”
有几人听了这话,浮出了一个轻蔑的笑容。
李先明的夫人与中书令杨皓的夫人是表姐妹,平日里连黄尚书都要礼让他三分。他在吏部多年,根基牢固,与文选司的几名官员联合起来,这几个月来可没少为难苏佩卿。苏佩卿身为文选司的贰官,通传的政令,通常被置之不理。
苏佩卿听了李先明的话,也不恼。他笑了笑,说道:“苏某这两个月将这几年的卷宗都看了,如李主事所说,确实颇有收益。”
苏佩卿拿出自己写的呈文交给身后站着的承经,承经捧了递给了黄尚书。苏佩卿继续说道:“下官阅遍了历年来文选司所选官员的卷宗,发现历年课考只以官员的才能c政绩为依据。下官认为,选官除了才c绩外,应考察官员的德行。才绩上上,德行上上,为上上;才绩上上,德行下下,为中下”
苏佩卿此言一出,堂内议论声四起,有一人站起来说道:“自古选官,重在才能与政绩。如果以光禄四行为选官标准,那么只有农夫才能为官了。”
“下官本未说只以德选官,而是说以才能c政绩为主,德行为辅。”
“苏员外郎所言并无道理,你拟个章程出来散会。”黄尚书看完呈文,对众人说道。
“是!”苏佩卿应了。
苏佩卿每日忙到深夜,用了几日终于将章程拟了出来。黄尚书看了,修改了一些地方,上朝的时候便呈给了庆丰帝。庆丰帝看后,大加赞赏,命今年课考就试用此法。
苏佩卿这几个月在吏部,发现文选司吏治松懈,就拿画卯来说,有不少官员很多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