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⑦,袭迹者假⑧。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注释】
①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明本,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字中峰,号幻住道人。元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②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③凡情:凡人的情感yù望。
④正眼:正知、正见的眼睛。能够认知正确的见解,也就是远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⑤詈(lì):骂,责骂。《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廉洁:语出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指洁己存耻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约、不贪财货、不贪禄位的行为。
⑦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⑧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韩非子孤愤》:“今袭迹齐晋,yù国安存,不可得也。”
【译文】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位儒生,拜谒中峰和尚,问他说:“佛家说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灵验。现在有一个人很好,但他的子孙却不兴旺;有一个人很坏,但他的家族却十分兴盛:佛家的说法看来是没有根据的。”
中峰和尚说:“凡人的情感没有涤dàng干净,能认清事物本质的正眼没有打开,就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也是常有的事。不去埋怨自己把是非颠倒,却反而埋怨上天的报应有错误吗?”
众人都说:“你说的善恶怎么会相反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例来说明。
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别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一个人说:“贪图财物去拿本非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cāo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众人都详细地说了各种情状,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这样。大家便请他解释一下。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对别人有益,那就是善;对自己有益,那就是恶。如果能有益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那么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所以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的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也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点评】
什么叫做真善、伪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参见中峰和尚并质询佛教的善恶报应之理。佛家讲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十分快捷灵验。这也是与佛教的因果说相联系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之理。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只是偏指做恶事得恶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