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建议时,淮海战役尚未发起,原来的计划是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后向东进攻两淮的“小淮海”。
粟裕在“齐辰”电中,才建议在吃掉黄百韬之后,改为向西进击徐州、固镇线,形成“大淮海”战场。
因此,刘伯承的建议是以一个次要作战方向野战军的角度,作出的一种配合华东野战军“小淮海”,阻击孙元良兵团“北援”,以及让邱清泉“被迫南顾”的设想。
11月5日,máo zé dōng又一次注意到了宿县。
他电令陈毅、邓小平:“你们到永城后不停留继续东进,完成对宿县的包围。”但他认为,随后“看情况,好打则攻歼之,如敌援甚快不好打则打援敌。”
这就是说,宿县还没有到一定要拿下,并牢牢控制,截断徐州集团退路的地步。
陈毅、邓小平接到电报后,率部星夜兼程东进,决定力争拦截北上增援徐州的“援敌”刘汝明兵团。
粟裕根据全国态势,向máo zé dōng建议截断徐蚌线,不让刘峙集团南逃,进行战略决战,máo zé dōng也决定采纳,将“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后,他才开始对攻占宿县异乎寻常地真正重视起来。
11月10日,在粟裕三天前开始的多次建议下,máo zé dōng电令陈毅、邓小平,强调“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部,切断徐蚌段。”
16、关闭陆路大门(4)
同一天,他又在另一份电报中指令陈毅、邓小平:“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至于中原野战军试图攻打的刘汝明兵团,máo zé dōng也改变了原来同意的决定,电令说:“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也就是说一切以宿县为重。
第二天,máo zé dōng又电令陈毅、邓小平:“此战胜利,即完成了包围徐州的战略任务。”
下一步行动,他按照粟裕11月7日华野在解决黄百韬兵团后,“将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的建议,指令中野“以宿县为中心,控制整个徐蚌线,构筑几道防线阻止徐敌南逃,待其南逃时协同华野全歼徐敌。”
在máo zé dōng“至盼至要”的催促下,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下令以麾下陈锡联的3纵、秦基伟的9纵一部夺取宿县。
11月12日,陈锡联和秦基伟奉命率部火速进军,直取宿县,3纵9旅占领宿县西关,接着向南攻击,zhà毁了铁路桥。
3纵8旅则在宿县城北击退由宿县开出的装甲列车,然后zhà毁城北的九孔桥,切断了宿县与徐州的铁路jiāo通。
宿县这样一个咽喉要地,蒋介石在多次调整部署时,却一直不曾重视,没有布置精兵强将守备。
这时,宿县附近的蒋介石精锐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都已奉刘峙之命向徐州靠拢,担任宿县守备的只有148师和一个jiāo警总队加一个大队,仅有区区约万人。
刘峙鉴于148师战斗力较弱,在11月上旬刘汝明由开封撤往蚌埠时,便曾再三要求他留下1个主力师,担任宿县守备任务。
但刘汝明不愿意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命根子”分割使用,对刘峙的命令置若罔闻,没有留下一兵一卒。
11月13日,刘峙获悉宿县遭到中共军队攻击的消息,也知道干系重大,当即再次电示蚌埠的刘汝明,说宿县是重要的补给基地,但守备兵力薄弱,势难久守,而徐州东边的大战正惨烈进行,“除由徐州方面派兵向南策应作战外,希速派队北进增援为要。”
刘汝明也是地道的“杂牌”,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旧部,资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