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结局的“大淮海”。
粟裕后来回顾说,战争进行到了转折关头,作为战区的指挥员,必须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
而如果判断失误,轻率从事或优柔寡断呢?粟裕认为,这些“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很明显,作为南线诸多将领中的一员,粟裕在“正确估量形势,把握时机,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方面是极为突出的。
和他一起讨论,当面领会过粟裕睿智的张震,后来回忆“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
张震认为,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挥军南下淮yīn、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敌军,且调动黄维之12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
他十分钦佩地说,粟裕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还“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这位深得粟裕真传、后来“官居”军委副主席高位的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对他的“粟总”的感佩是由衷的。
周恩来称为“点子多”的粟裕又出了一个“金点子”,máo zé dōng自然要牺牲不少的休息时间了。
他没有马上回复粟裕,他和他最高统帅部的助手们还要做慎重考虑。
11月9日午时,粟裕又根据新情况致电máo zé dōng,报告说“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邱清泉、李弥、黄百韬都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
他显然是在“敲边鼓”,再次坚定máo zé dōng进行决战的决心。
既然是“良机”,当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样雄才大略的máo zé dōng岂能不懂?他也在紧张的思索、权衡中。
大约8个小时后,máo zé dōng终于有了决策的结论。
他答复粟裕“齐辰”电并同时告华东局,陈毅、邓小平,中原局,完全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毅然作出了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决策。
他豪迈地说:“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淮海战役的“施工”图最终定稿,蒋介石下半辈子的命运也就一锤定音。
这一战争史上浩大的“工程”,由原来歼灭徐州刘峙集团一部(黄百韬兵团),攻击两淮、海州、连云港的“小淮海”,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西至豫皖边,北自陇海路,南到淮河的广大区域同蒋介石最大最强的刘峙集团决战的“大淮海”。
当然,máo zé dōng还有些小心翼翼的“保守”。
他虽然接受粟裕的建议,“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但认为至少还要两个战役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两个战役的名字分别叫“淮海战役”和“江淮战役”。
就在同一天,máo zé dōng在另一个电报中估计,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
剩下的蒋介石主力,则需要进行第二个战役,“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
令他没想到的是,后来,一个“淮海战役”就将蒋介石的徐州集团歼灭在长江以北了。他设想中的“江淮战役”最后“偃旗息鼓”,粟裕派出6、7、13纵等3个纵队渡淮河南进,6天之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