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粟裕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帮助máo zé dōng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一个难题。他主动提出由友邻部队统一指挥,其实质是让出了主要方向上、先打响与兵员多的华东野战军指挥员战役胜利后的荣誉权,对于两个野战军的紧密协作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淮海战役是豫东战役的扩大版,华东野战军担负攻击黄百韬兵团(豫东战役中的25军扩大而来)和杜聿明集团(其中有豫东战役中的邱清泉第五军)的重任,中原野战军则负责阻援黄维兵团(豫东战役中的胡琏兵团即整编18军以及吴绍周兵团扩大而来)。

    粟裕建议最直接的结果是,中野司令部从以前“阻击亦将吃力,须付出很大代价”、“ 掉队生病颇多”的不无忧虑,转变到了后来“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豪气干云。

    战后的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回顾,似乎可以窥见他当初的心态。

    他说,“今后在作战中,我们要与兄弟野战军很好地配合,向兄弟野战军虚心学习。此次,有些同志认为中野打黄维兵团打了多少天未打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他还说,“我们应该向人家虚心学习,不容许有骄傲现象。在以后配合作战中,大家要愿意多吃一点亏,愿意受人家指挥。”

    中原野战军首长对此无疑也是有所感知的。

    一年后的开国大典前夕,第二野战军(中野)代表团团长刘伯承,向济济一堂的中外记者介绍第三野战军(华野)代表团团长粟裕时,称赞他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外,还由衷感慨地说他“有古名将风”。

    “古名将风”自然包含了中华传统文明里的谦逊内敛。

    温和敦厚的军中长者,军事上惺惺相惜的刘伯承,给了粟裕这个后起之秀一个公道的评价。

    对决的号角就要吹响,蒋介石又在做什么呢?

    12、曲折的履职之路(1)

    “好事”多磨,杜聿明的上任之路并不平坦。

    他到底非等闲之辈,一接手南线这个烫手“山芋”,就向蒋介石献上了一条锦囊妙计:

    一、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中共军队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

    二、如果国军已整补完成而对方尚未发动攻势时,即争取主动,发起攻势,寻求中共军队的一部而击灭之,以挽回国军连年惨败之颓势。

    这就是蒋介石和他的统帅部在黄河、长江之间战略的由来。

    但粟裕的招数犹如武林顶级高手,动作太快了。

    这一南线战略确定的郑州、济南、徐州鼎立三足,与中共决一雌雄的行动尚未开始,粟裕便“痛下杀手”,硬生生砍断了其中一只脚,一举拿下了济南。

    杜聿明的第一条计策,水泡都没冒一个就“不幸”夭折,蒋介石的南线防御体系瞬间土崩瓦解。

    济南旧貌换新颜,不再“姓蒋”的第二天,蒋介石心急火燎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商讨南线作战计划。

    “天子坐明堂”,智囊和大将们当然要努力表现,各尽其才。他们首先对粟裕和华东野战军随后的动向进行了种种猜测,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北上,协同华北共军夺取平津;

    二、南下,与中原野战军联手,在陇海线以南发动大规模攻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