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势,直取徐州,威胁南京。

    他们最后分析,就全局来看,第二种可能对于guó mín dǎng军的威胁更严重。

    这与粟裕的想法“所见略同”。可见,guó mín dǎng将领也的确并非全是吃干饭的庸才。

    对于这种可能,国防部作战厅仔细斟酌,提出了两个“先发制人”,让粟裕措手不及的方案:

    一、从徐州出动两个兵团向鲁西出击,求歼华野一部;或从徐州抽出两个军转用于郑州,连同在郑州的第16兵团,配合华中部队与中野决战;

    二、徐州主力监视华野,以一部肃清徐州以南、运河地区的共军。

    蒋介石认为第一案比较积极,也有成功的可能,而第二案太过消极,所以主张第一案,“柿子先捡软的捏”,先打力量弱小的中原野战军。

    主将杜聿明的想法呢?

    他果然棋高一着。

    他先做了自己的分析,粟裕与华东野战军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日子才能再战,而徐州guó mín dǎng军有4个兵团,20个军,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需休整就可投入作战。

    因此,他主张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随后,他在蒋介石对鲁西有限目标的作战计划基础上,加以发挥,制定了《对山东共军(华野)攻击计划》。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让粟裕吞下去的“肥ròu”吐出来:趁中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分离之际,以华中“剿总”牵制中原地区的中野,以徐州“剿总”主力采取奇袭战术,长驱直入攻击山东的华野,收复泰安、济南。

    丧失的一切还能拿回来,蒋介石当然高兴,杜聿明的计划很快在10月2日获得了他的“御笔”批准。

    与政治上的文臣惯于尔虞我诈不同,军事上的武将惺惺相惜自古不乏其人,另一南线主将、绰号小“诸葛”的白崇禧就是一个。

    他对晚辈后生杜聿明刮目相看,十分赞赏这一计划。他还积极主动雷厉风行予以行动上的支持,8天后便向自己所属部队下达了攻击豫西,牵制中原野战军东进的作战计划。

    10月7日,也就是粟裕在曲阜召集麾下各路“诸侯”商讨,摩拳擦掌准备淮海战役的时候,杜聿明也“不约而同”地召开了兵团司令会议,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12、曲折的履职之路(2)

    针尖对麦芒,这是大脑和智慧的较量。

    几经商讨、筹划,杜聿明拿出了“最佳”方案,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兵锋直指华东野战军。

    杜聿明与粟裕的高手“过招”,似乎就要开始了。

    此前,他的对手一直是“出道”较早、声名赫赫的林彪,因“官”居副司令员而“名不见经传”的粟裕,他大概还不曾放入眼里。

    但“杜粟对”又遗憾地意外夭折。

    这时候,东北战事再度吃紧,锦州这一guó mín dǎng军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被林彪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轮番攻城,危在旦夕,而增援的“东进兵团”3个军却在塔山前遭遇阻击,寸步难行。

    此时,东北“剿总”总司令是当年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

    这位刚从欧美考察军事回国不久,继陈诚之后出任东北最高统帅的黄埔老师,现在看来也不如林彪这个学生,蒋介石无奈之下,又想到了杜聿明。

    在他眼里,或许只有早先打得林彪无回手之力的杜聿明,能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了。

    10月15日凌晨,杜聿明正准备坐火车去商丘指挥,送行的刘峙还握着他的手,亲亲热热地说:“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