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31日亥时),他们回电máo zé dōng、粟裕,说中原野战军预定11月6日集结在徐州西南的永城地区,“齐夜与华野同时开始进人战斗”;关于配合华野作战方式,他们提出了三种预案;并打算另派地方部队攻击津浦铁路徐蚌段,“因华野作战计划中未派队攻击徐蚌段,我们拟以豫皖苏部队担任”。

    他们提出的三个预案,也就是“徐蚌作战”的三个方案,目的是根据máo zé dōng吸引徐州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很大一部分人马回援的指令,迟阻、钳制邱清泉、李弥增援黄百韬兵团,保证华东野战军的淮海战役取得大胜。

    战场上,一般戏称战后有缴获补充的“攻坚”为“吃ròu”,得不偿失的打援阻援为“啃骨头”。华东野战军的“阻击专家”、10纵司令员宋时轮济南战役前就有一句很有军人风骨的牢骚:“不能让老子的部队光啃骨头不吃ròu!”

    两个月前的8月11日,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在《关于中原部队战力和整训工作致中共中央的报告》中也说:“一般的因钳制战缴获少,消耗大,不愿打,而要求打进攻战。”他们认为:“实际情况确也如此。如不在进攻战中得到补充,有些兵团只会保存骨干。”

    中野前方指挥部这三个方案,无疑都是为了保障华东野战军“吃ròu”的钳制战。

    陈毅、邓小平认为,其中两个作战方案“都纯是大消耗仗”,表示“我们当动员部队用一切努力,不顾伤亡,达成钳制邱孙两敌之任务”之后,又说:“军委有何指示请告。”

    这自然是在不经意间提醒中央军委和máo zé dōng,吸引徐州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回援的任务将使中野损耗不小。他们最后还着重报告说:“连日部队通过敌占区,掉队生病颇多。”也就是说,能否迟阻、钳制邱清泉、李弥增援黄百韬,对中野而言困难重重。

    电报中,他们没有明确说明,是否收到了粟裕当天早晨的电报,但从回复中针对粟裕询问的内容来看,似乎已收到无疑,况且粟裕瞬间可到的电报已发出了十几个小时以上。

    但这份电报中,他们对粟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统一指挥”的建议,却令人意外地没有只言片语。

    第二天黄昏,也就是又一个24小时左右之后,máo zé dōng一份给“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到了前线: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máo zé dōng的话当然有九鼎之重。

    又一天后,即11月2日中午,中野前方指挥部致电máo zé dōng并告粟裕,对“统一指挥”问题答复。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中央军委“多直接指挥”,máo zé dōng如同辽沈战役一样,肩上的担子也就依然如故。

    这时的中野前方指挥部,随陈赓的4纵行动,联络上用的是“陈(赓)谢(富治)电台”。

    但陈赓、谢富治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máo zé dōng指挥,被称为“陈谢大军”,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

    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中野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有电报来往。

    这与máo zé dōng“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相比,条件似乎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

    这似乎说明,máo zé dōng接受了中野前方指挥部的提议,对华野的确在“多直接指挥”。

    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