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你所不知道的世界之礼仪之邦
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漫长的历史,也很少有国家敢以”礼仪之邦”自我标榜,然而当有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种种尴尬迎面而来,这时,人们种种不堪行为归根于社会的物质化和道德的沦丧?却从不会质疑中国2000余年以来的”礼仪文化”是否有问题,南山空同将为你讲述你所不知道的”礼仪之邦”。
一c最早的”礼”,与社交文明鲜有关系
很多人会起,中国人受几千年的”礼”的教育,应当是在社会交往中,最懂礼c知礼的,事实并非如此。
“礼”的最早本义,是事神致福,意为认为只有履行尊重神仙的制度和行为,才能得到鬼神的致福。到了西周,有人将”礼”范围扩大,扩大到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与鬼神c人与人c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准则,相当于现在的哲学伦理;
第二个层次:对统治者行为的要求和规范,相当于现在的规章制度。
第三层次,相当于现在的法律,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邦国的建制c兵刑制度。
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公,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他对西周的政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确认,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关邦国建制,政法文教,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c典章c制度。
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礼”是为了便于社会管理和统治而出现的,与社交文明基本没有关系。
二c“礼”的异化,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上述三个层次,在秦汉之后,发生了不同程度异化,”礼仪”成为反文明的主凶:
1礼制人为制造不平等,并将不平等合理化c自然化
在周以前,礼用来作为敬神之用,但神有远近c宗族和辈份,因此,为了体现这种层级,便有个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便是”仪”,你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待遇规格”。
孔子c荀况c董仲舒等人,对这种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这种改良的方向,便是统治的需要,形成了最初的封建礼制,最终在汉朝建立起了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为人为地制造社会的不平等提供了现实途径和理论依据。
孔子把世人分类两类,君子和小人,孔子口中的君子,与品行无关,是指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知识的人,而小人,是无官职无地位无知识的,对这两类人,要有不同的”礼”来对待。
到了荀子时,他认为礼的作用,是在于”明分使群”,意为使贫富贵贱各有其等级,并且强化这种等级性,使大家在认同自己所处等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使人甘心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三纲五常”,他先是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c皇权c族权c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人身上精神枷锁,将不平等合理化,让人们当成了宇宙真理和自然状态。
而历经二千余年后,这些礼制思想,成为中国人走向文明社会的一大障碍,成为反文明的一大主凶。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