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殁()身不殆(à)。

    ---分割线---

    其实这一章,我觉得应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讲修行方法,另一部分讲修行的成果。

    “致虚极,守静笃”这句是修行的方法。

    放松自己,什么都不想,让身体一直这么安安静静的呆着。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学习的时候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样孩子才可以专心学习。

    但是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可以呢?

    其实很简单,只有身体保持安静,心脏才可以把更多的能量传送到大脑,然后大脑才可以进行高速运转这是科学。

    佛宗c道家c儒家等各个宗教要求的静坐c诵读,或者是各种武术修行中的煅体c站桩,都要求专心或者静心。

    所以在各个宗派里,修行入门的第一课基本上都是教人如何放松和入静。

    “致虚极,守静笃”可以理解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更深层次的练习。

    在无欲的状态下,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变化,每次看到的或者体会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是为了发现问题。

    有欲的状态是我们对已经发现的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的一种态度。

    关于修行,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天人合一”。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

    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却又是这天地的一部分。

    当我们对天地之间的规则足够了解时,就可以把天地之间的一切转化成我们可以使用的力量(这又属于科学范畴了)。

    比如我们了解了金属的特性,然后利用金属制作出了各种工具或饰品;

    我们知道了各种植物的性能,然后利用植物解决了人类的饥饿问题,或者利用它们的各种特性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

    我们明白了风的特性,然后我们让风化作动力;

    明白了火的特性,于是火成为我们的工具

    所以说,修行的目的就是体会天地之间各种规则的奥秘,最终化为己用。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天地之间充满了未知,想了解它们需要很多时间,更需要面对很多的危险,想化为己用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老子给出了另一种方法:我们不去主动接触规则,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规则的运行轨迹。

    我们可以观察万物运作时规则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c它是如何运作的c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万物的。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句话和本章之后所讲的内容就属于修行成果了)

    这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最终都会回到。

    比如一颗种子,从种子状态开始生长,然后发芽c长大c长高c直到开花c结果,然后果子最终又变成种子

    说到,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一个关于事物发展的趋势,叫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c变化与发展,都不是从回到,而是从向更高的一个层面螺旋式上升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相似的重复c没有绝对的重叠。如果一旦重叠,就不对了。

    如果这么理解,似乎“各复归其根”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那么到底哪种理论是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