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分割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c互助c同情等。

    —— 仁,亲也。

    刍狗:在古代是指用草编结的祭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草芥(干草),人们对待干草是什么态度?

    所以老子在这里用刍狗来作为比喻,告诉人们在天地面前,人其实就跟花草树木没啥区别。

    虽然把人比作刍狗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不过却能够让人更清楚的理解天地的态度。

    试想,若天地有情,觉得老虎好,然后让老虎成千上万,老虎最后吃什么?

    牛羊温顺,若让牛羊越来越多,草地必然沙漠化,牛羊没有吃的,最后会被饿死;

    花草可爱?只有花草,没有虫鱼鸟兽,谁来为花草提供各种养份?谁又让士地松软?或者谁又把种子带到远方?

    所以天地不能有私心,也不可以讲仁爱,只可以有最基本的规则,它需要照顾的是万事万物,只有保持这个平衡,这天地才可以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效仿天地,他们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纠纷,也是为了保持一种公平c自然的方法。

    尽可能的让一切保持平衡。

    以人们能够长久生存为目的,不偏不向c顺其自然却又不失公正。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最早的鼓风吹火工具。也是风匣(风箱)的前身,以牛皮制成的风袋。

    龠[è]: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已有“橐龠”。

    在皮橐内充满空气,拉动装置可以将里面的空气压出,然后空气通过输风管把风送进熔炼炉中提高火焰强度。

    整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这天地不就像一个风箱一样么?

    为什么用橐龠(风箱)来表示这天地呢?

    老子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很多人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认为是老子在描述道的虚无和无穷无尽。

    他们认为:道体之虚空不是没有能量亦非毫无用处,而是能量无限(不屈)c作用无穷(不盈)。

    也有人认为只是无为两个字。的确,这段内容的核心是无为。

    但是对于一个没有通读道德经的人来讲,这些说法太玄奥了,根本不像是在教学,更像是在炫耀。

    我相信看过道德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是慢慢体会其中每一字c每一句的人应该不会太多。

    许多人大概只是从头到尾的看过一遍,五千字对于我们来讲,看完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当然,或许也会有一些比较用心的人,不过最多的也是直接向先辈们索要答案。

    这样是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含义的。

    古人的学习方式叫做循序渐进。

    比如古代师傅教徒弟,从来都是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学功夫,常常一学就是数年或数十年。

    一句话或者一招功夫,需要你慢慢的吃透,完全懂了才会教给你下一招或下一句。

    为什么,因为这样你才能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才能真正的学会c学透。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老子为什么会用风箱来解释无为。

    或者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