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分割线---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c有德行c多才能。如:贤人,圣贤。

    c良c美c善。如:贤妻(贤淑的妻子),贤慧(称赞美丽的女子善良而明大义)。

    尚:尊崇,重视。

    人分三六九等。

    不管现在的人如何否定,也不管有多少人认同这个观点。

    自从人们把三皇五帝捧上高台之后,这种区别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而有了等级c阶级之分,就有了贵贱之别。

    当大禹建立夏王朝,然后废弃选举c实行世袭制,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夏启之后,这种区别就变得更加的明显。

    之后,各朝各代推行科举c考试等制度,并且设立各种职位与奖励,不断的使这种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

    很难说这种制度是好是坏,但是这种制度正好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

    一个人久居高位,很容易生出自大c自以为是等一意孤行的做事状态,而这种状态很容易伤害到别人的利益。

    所以每一个朝代的兴衰c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代表着有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自觉的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觉得老子是天下第一。

    即便把这种想法弱化一万倍,人们仍然无法摆脱自我良好这种感觉。

    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比我们过得舒服,比我们的社会地位高一等时,总会觉得: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比他做得更好。

    于是,有本事的人总是在努力的表现自己,以期待有机会能够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当这个人空有一腔抱负,却长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时,就会产生叛逆或者搞破坏的想法。

    叛逆或者搞破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让自己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理想或抱负。

    如果不加以克制,一旦事情变得超出预期c危害了原有统治者的安危或地位,就变成了造反。

    俗话说:官 逼 民反,民不得不反。

    表面上是说人们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然后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进行反击,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对于“贤”字的追求。

    如果不再推举有本事的人c不设立各种嘉奖,就不会有人去考虑要不要争取这个问题。

    如果不需要,自然就变得没必要,也就不会有人去争c去抢。

    不尚贤指的是人对名声c地位c权势等精神世界的追求。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贵代表珍贵,珍贵是因为稀少,也就是难得之货。

    这句话跟上面差不多,只不过这一句注重的是物质方面。比如金钱c珠宝c秘籍等实实在在的东西。

    诗经中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么一句话,充分的表现出了人们对于难得之货的索求心理。

    古代由于技术和生产力低下,并且通讯能力也不发达,因此,那时候的人对于秘籍c绝招c传家宝等一类货物的占有欲十分强烈。

    对于现代人来讲,这些东西早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别的不说,至少古人眼中的秘籍c传家宝之类已经无法让我们提起太多兴趣,甚至就算是把它扔在大街上,人们的反应也是持怀疑态度居多。

    这就有点路不拾遗的感觉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