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放松的问题
松与紧本来是对立的统一体,只是由于人的身体c肌肉c关节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在练功中特别要强调放松。因为放松后经络气血才可能达到自然畅通,各种舒适感才能产生,体质才可能加强。但是,初学者往往苦于不能放松,愈想放松而愈感到发紧发僵,所以要想放松必须自然。王师还传授一个放松的决窍是:“上身似笑非笑,下身似尿非尿。”对初学者有很大帮助。但是,习者必须了解到,身体绝对的松与紧是没有的,松与紧总是相对而存在的。比如,含胸与紧背是相对而存在的。又如练功者讲究上虚下实,具体说来膝盖下如埋在土中,而上身要求放松,所以上虚是以下实为基础而存在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脖颈c手腕c足踝(亦称五个脖子)不能放松,否则就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也可说其他各部位的松是以这五个脖子的紧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站桩并不是绝对的松,而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时紧时松,要做到松紧适度,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练功者应在实践中体会这种感觉。初学者往往把下沉当成放松,实际上下沉并不是放松,放松是使肌肉松弛,但身体还要挺拔,如云端宝树,耸立冲霄。另外,有的初学者觉得既然是练功,就得用劲才能得到功夫,则更是大错特错。正如王师所云:“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必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练功时还讲形松意紧,所谓意紧是指精神专一,意念连续不断,与精神紧张完全不同,否则精神一紧则形体亦不能放松了。
2关于入静的问题
练功时的各种意念活动都是在入静的基础上进行的,练功不能入静就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初练者往往会感到入静很困难,强制入静,反而造成精神紧张,更加思绪纷繁,心如乱麻。对此,先师王芗斋先生曾经说过:“注意致力追求入静,但都不知追求愈急,精神负担愈大,以贼攻贼,贼去贼入,前念未消,后念复起。为此,历来养生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寄内托固定一处等,对初学者有许多帮助。但依本人的经验,唯有采用听其自然c来者不拒c去者不留的方法,才能恢复和稳定神经。在杂念干扰厉害的时候,不但不要有意识的排除,而且要大量吸收,本身好像大冶熔炉一样,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尽在我的陶冶中,这样往往在不期却而却,不斯制而制的情况下达到入静。”这是王师的宝贵经验。根据个人的体会,如果一时不能达到王师所说的身如大冶熔炉境地,当杂念纷起的时候确实不可强制排除杂念,可以经常对自身是否符合姿势要求进行检查,如顶上是否似有长绳吊系,臀下是否和坐在凳子上一样,足心是否吸起等等,这样不强制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而久之,练功时自可不生杂念。诱导入静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细听微雨声”,耳中听到绵绵细雨淅淅沥沥,不疾不徐,声音越听越远,雨声虽小,却始终在耳边。这样对入静很有帮助。又如,在意念中两只脚似站在两只船上,这两只船随波涛而起伏,此起彼伏,此伏彼起,人无颠覆之虞,而颇感悠然自得,这也是诱导入静的好办法。初学者一要求入静,往往昏昏欲睡,这虽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对健康也有益无损,但昏昏欲睡并不是练功家所要求的入静。真正的入静应该是虽然杂念不生,但精神活泼,神光内莹,犹如明月清潭,尘埃不入,久练自可达到此种境地。为了便于入静,在练功初期应该尽量选择比较清静的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但在练功中间应锻炼闹中求静,能够适应外界不同的条件。例如,在练功当中听到音乐歌唱,甚至人语喧哗时,不应产生厌烦情绪,而是应该认为音乐歌唱正为我练功伴奏,人语喧哗与我无关;又如练功之地,空旷寂寥,则应认为正好开拓我的胸襟,可以远眺原野山川,使人心怀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