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4/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实行强制xìng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方式,规定在帝国境内的乡村和城市普遍设立不同层次的世俗学校,其中500人以上的村庄设立称作鲁斯迪耶的四年制初级学校,千人以上的市镇设立称作伊达迪的三年制中等学校,省城设立称作苏塔尼耶的高等学校,同时创办女子学校,面向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招收学生,教育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初级学校开设宗教、语言、算术、历史和地理等课程,中等学校开设逻辑、经济、地理、历史、数学、工程、物理、化学和绘图等课程,高等学校开设人文科学、外语、经济、国际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1869年,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成立于伊斯坦布尔的加拉塔区,采用法语和法国教学方式。此外,美国、奥地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相继创办教会学校,其中多数为初级学校,也有少量中等学校,采用西方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来自非穆斯林的米勒特。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仅有世俗小学60所,学生3 370人,均为男生。1867年,世俗小学增至1.1万所,男xìng学生24万人,女xìng学生13万人。18781908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世俗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1895年,世俗初级学校达到2.9万所,男xìng学生64万人,女xìng学生25万人。另据相关统计,1895年,世俗中等学校的学生为3.5万人,世俗高等学校的学生为0.5万人,军事学校的学生为1.7万人。1895年,奥斯曼帝国总人口1 900万人,包括穆斯林1 400万和非穆斯林500万,各类学校的学生总数为130万人,其中世俗学校的学生人数约90万人。世俗教育逐渐挑战宗教教育,宗教小学麦克台卜已经成为世俗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年土耳其党执政时期,世俗教育的地位继续提升,高级宗教学校麦德莱赛成为改革重点。1910年政府出台新教育条规,要求麦德莱赛必须教授数学、地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1912年,帝国出现隶属于达尔法农(Darülfünun,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前身)的一所神学院,一度挑战麦德莱赛在高级宗教教育领域的垄断地位,不过在1919年被迫解散。1914年帝国出台麦德莱赛改革法,将伊斯坦布尔的麦德莱赛划分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类,从事中等教育的麦德莱赛相当于初中和高中层次,从事高等教育的麦德莱赛相当于本科和研究生层次。1915年,教育部开始管理伊斯坦布尔的麦德莱赛。

    服饰改革后的马哈茂德二世

    凯末尔时代,世俗教育体系臻于完善。政府规定每个村庄必须建立一所五年制小学,市镇必须设立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在中学之上有伊斯坦布尔大学和安卡拉大学等普通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