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688)也作了总结:“这里发表的3篇文章(指《现代亚洲研究》同一期上阿特韦尔、里德和理查兹的文章)尽管才华横溢赝料翔实,但都未能给亚洲存在问世纪危机的观点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它们甚至不能让读者确信:厂世纪危机的概念对于研究亚洲历史有用。’言之凿凿,我们不能不表示赞同。
西亚也没有普遍的“17世纪危机”。波斯的萨菲王朝结束于1724年,但是把这归因于17世纪中期的一次危机,可能追溯得远了点儿。正如戈德斯通(1991a)所分析的,奥斯曼帝国也问题丛生,但它却能转危为安;而且,正如在前面指出的,伊斯拉莫格鲁一伊南(1987)和琳达·达林驳斥了那种说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就衰落了的论点。苏莱雅·法洛奇也与他们大体一致。他给《奥斯曼帝国经济社会史》撰写了“危机与变迁,1590—1699年”这一章。他对“17世纪危机”这个一般命题能否用于奥斯曼帝国进行了一番斟酌,结论是不能。布尔萨的纺织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因利润日减而衰落了(Faroqhi1994:454-456),但是,随着生产的区域化和分散化发展,在其他地方形成了纺织品生产中心,阿勒颇和伊兹密尔等产销一体的城市加强了各自与内陆的商业联系,这与我所论证的同一时期拉丁美洲的情况很相似(Frank1978a)。
那种认为在1600年前后奥斯曼的经济就开始完全变成欧洲的世界经济体的附属物的推断看来是过于草率了。应该说,(在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经济自立”的时期。……奥斯曼的有些行业重整旗鼓,还有一些行业……是新兴的。……换言之,奥斯曼的经济具有自身的潜力,不是毫无生气和不堪一击的。甚至到18世纪……那些全面衰落的论断也应该被视为是没有根据的假
布鲁斯·麦高思在为伊纳尔西克和夸塔尔特主编的《奥斯曼帝国经济社会史》撰写的那一章(1994:710)指出:“奥斯曼政府在18世纪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改革,仅就此而言就足以打破至今在历史学家中盛行的那种停滞论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