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各地经济体都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中更拥有不可比拟的分量和影nAo如果不能把这种情况完全归因于亚洲的庞大人口——正如亚洲的人口与其产值的比率及人均收入的数字间接证明的——那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关亚洲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大量直接证据能够部分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此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论述。再有,技术和经济制度也促成了亚洲的这种领先地位。对此我们将在本章的最后两节加以讨论。
(2)生产力和竞争力
关于亚洲的绝对和相对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尤其在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直接的证据。乔杜里指出:
即使是在前机器时代,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能表明一个社会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毫无疑问,从这个角度看,在1500年到1750年这个时期,印度次大陆和中国拥有亚洲最先进和最复杂的经济。
不仅是亚洲的,而且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经济!
显然,在17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亚洲之所以吸收大量的白银以及一部分黄金,主要是由于国际生产成本和价格上的相对差价造成的。直到19世纪欧洲大规模使用机器以后,生产成本的结构才发生了根本变化,欧洲才能克服价格差异的影响。(Chaudhuri1978:456)
但是,也有人指出,印度纺织业的竞争力主要不是缘于更先进或更复杂的机器生产设备。卡纳卡拉塔·穆昆德(1992)认为,印度人的优势在于其(手工业)工人的高超技艺。而这则部分地缘于各种生产过程中的高度专业化和细密分工。再者,印度的竞争力也依赖于一种灵活的组织结构,后者能够根据出口市场对纺织品的规格样式的需求变化而迅速地作出调整。另外,在种植优良的长绒棉方面,在印染技术加工方面,印度也处于领先地位。最后,由于食品和工资低廉,生产成本很低;而这是由于印度的农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生产出这些食品。
乔杜里对亚洲的一些工业生产作了如下概述:
可想而知,亚洲文明的三大手工业是棉丝纺织品,包括首饰在内的金属制品以及陶瓷器M的制造业。另外还有许多次要的手工业,也都具有工业技术和工业组织的全部特征;它们生产bào竹、砖瓦、乐器、家具、胭脂、香水等等,这些都是亚洲大部分地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现存的历史资料,无论涉及加工过程的还是关于分配体制的,都明明白白地显示,亚洲的大部分手工业都包含有一系列中间环节,而职能的划分既是社会职业的划分,也是技术上的分工。在纺织业里,一块印花布或平纹细布需要经过棉农、采摘1、轧棉1、梳棉L、纺纱1、织布1、漂白1、印花1、画图工、轧光工和修补工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到达公众手里。……用金属制成的文物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目录。农业器具,建筑物的金属扣栓、金属门和金属锁,炊具,厚重精致的兵器,宗教用品,钱币和首饰……在亚洲各地都形成活跃的贸易,以各种方式买卖粗布、陶器、铁器和铜器。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都购买这些简单的日用品。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税卡官员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有一个人总是推着一辆什么都不装的手推车通过边界。后来收税官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在走私手推车!实际上,这不是笑话,而是严肃的生意:大多数货物,无论产地是哪里,也无论是在亚洲各个口岸之间进行的合法贸易还是非法贸易,都是用亚洲的船只运送的,而这些船只是用亚洲的材料,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工,亚洲的资金建造的。因此,船舶、军舰和港口的建造、维修以及相关的金融活动本身就已经是亚洲各地的一项主要的持续发展并不断扩大的“无形”产业,可能直到19世纪汽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