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和俄国与欧洲和美洲一样,是同一个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2)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美洲金银(主要是白银)以及日本白银和铜的注入,造成了新的流动形态和信贷形态。这反过来又促成了世界范围的生产出现明显的、甚至急剧的增长。这种增长满足了新的货币需求。这件‘拉动”因素推动了中国、印度、东南亚和西亚(包括波斯)的工业发展。乔杜里指出:
亚洲两大帝国的经济受益于与西方经济关系的发展。金银的大量涌入……仅仅是收入和就业增长的一个标志。纺织品的出口把印度沿海省份变成重要工业区,由(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金银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成为购买出口商品的支付手段。(Chaudhuri1978:462)
经济学家最喜欢用的一个公式是费雪方程式:MV一PT。它的意思是,货币(Money)数量乘以流通速度(Velocity)等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Price)乘以其生产和销售的jiāo易量(Transactic)。货币计量学设定,如果货币数量增加,而流通速度和jiāo易量不变,那么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应该随着货币的增加而相应地上涨。汉密尔顿等人注意到,在16世纪,新的美洲货币进入欧洲,于是价格上涨了。这被称作“价格革命”。人们一直在争论,新增的货币量是否真的像汉密尔顿所计算的那么多,是否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发生了变化,生产和jiāo易量究竟增加了多少,对这些事件的发生起了多大作用,总之,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欧洲的价格上涨,以及价格实际上涨了多少,是在什么时候上涨的。杰克·戈德斯通(1991a,b)考察了许多人的观点,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断:欧洲(除西班牙之外)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人口和需求的增长导致的,而不是由新的美洲货币供应造成的。
这场争论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亚洲,首先是因为一部分美洲货币又离开了欧洲,其次是因为这部分货币进入亚洲并因此而增加了那里的货币供应量。所以问题就变成新的美洲货币和(或)人口增长是否也造成了亚洲的通货膨胀。
新增的货币对印度物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阿齐扎·哈桑(1994)认为,白银进口确实导致了通货膨胀。按照她的估算,从1592年到1639年,当白银大量涌入时,流通领域的白银增加了两倍。她的推论是,由于生产不可能跟上这种速度,物价肯定会上涨。她在考察了几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后,得出结论:虽然“我们几乎找不到大众消费品价格的资料”,但可以肯定确实发生了通货膨胀。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哈比布等人至少部分地赞同这种说法。
但是,布lún宁(198)对这种说法,即17世纪的印度也与早些时候的欧洲一样遇到了“价格革命”,提出挑战。他认为,虽然在17世纪20年代、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都有过短暂的价格上涨,但是从总体上看,物价在其他时期一直相当稳定,在整个17世纪,物价仅有很小的涨幅。实际上,在该世纪中期的物价上涨之后,在1670年白银进口开始加快以后,物价是稳定的。布lún宁(1983:493)提出:“本地的强劲发展影响了区域的货币历史”,但是他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解释。然而,甚至哈比布也不愿讨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如果发生了,原因何在”:
要想澄清17世纪的白银‘膨胀”对莫卧尔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经济结构的影响这一问题,要看我们是否能够确定支付行为是用何种铸币在何时进行的。连带的问题是,大量白银流入这个国家是否不仅扩充了原有的存量,而且还引起了与这种存量增加大体相当的价格水平的上涨(或白银的贬值)。
哈比布本人倾向于另外的解释。用白银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