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从静态上比较,政策是对事物发展的大的规范与约束,决策则是对某一事物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决定。政策具有长远性,决策具有短期性c时效性;政策的覆盖面大,决策的覆盖面小。如改革开放的政策,又如关于辽沈战役的决策等。从动态上讲,决策是政策产生的过程,如对台湾采取的“一国两制”的政策,就是党中央集体的英明决策。

    政策的正确与否对事物的发展何等重要啊!大到国家的政策,如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就进入不到我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如此之快;没有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我们的农民至今还吃不饱肚子,干部也得挨饿;没有东南沿海开放的政策,就不可能在10年之内建成像深圳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国家充分尊重人才c培养选拔人才和利用人才的政策,如三峡工程c卫星上天等好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就难以出台,好多科技成果就难以面世。如果不是20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两弹”试验,一旦加入国际禁止核武器条约,我国将成为无核国家,国家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是1958年“上大灶”的错误政策,1960年我国将要少饿死多少人

    政策的重要性白不待言。政策与实干不同。好的政策会使事物快速地c有方向地向前发展,而不完全在于实干的多少。正如农村的巨大变化,不是老百姓干得多了,不是搞农业的人多了,而主要是好政策带来的。不好的政策,不仅不利于发展,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使实干得来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我说,国家的发展,得益于政策;农民吃饱了,得益于政策;科技发明增多了,得益于政策;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得益于政策,等等。人们并不是不知道政策的重要性,不去制定好的政策,或者不想去制定好的政策,而可能是因为能力平庸,制定不出好的政策;可能是因为利令智昏无心制定好的政策;可能是因为权大于法,权力即是政策;也可能是因为认识不到位,想不到政策c决策的力量远远大于实干而重实干轻政策,等等。权在上,责在下;钱,领导花;苦,百姓下。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见到这样的领导,一见到下级就批评抱怨,“现在的老师不学习,不好好教书”c“工作不扎实”c“学生不好是老师没有教好”c“现在的孩子难教”等等,常常批评下级这也没干好,那也没干好,惟独不说自己没干好,不说自己没有制定出好的政策来。举一个例子,一位领导批评一位校长把“两免一补”平均发给学生了,但当有人问他,你们的政策规定应该怎样发放时,他说,没有政策。自己连政策都没有,何以指责工作没做好呢?

    政策出于人才。要出好政策,首先得用好人才,要在庸才身上找出好政策,那是不可能的,农村有句俗语是“三棒打不出个屁来”。

    教育c科研部门是人才最多c人才聚集的地方,这两个群体也是受教育最多c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搞好这些部门的工作本身就需要真正的人才,其他部门还应当从这些部门抽调或选拔人才才对呢。现实却是:有人才的地方不出“人才”,缺少人才的地方反而广出“人才”,令人费解,需要注意。

    政策出于机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c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c专家咨询制度c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c决策责任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c广泛听取意见c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要出好改策,必须得有一套制定政策的机制。一个0加一个100等于100,一个0加一万个0仍然等于0。党的许多政策之所队正确,就是得益于集体领导,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