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们担心自己会犯错误。

    习得性无助:屡败之后不妨再战一次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十分难受的电击,狗试图逃跑,但是笼子被牢牢锁住了,经过挣扎努力后,狗对于逃避电击无能为力,便放弃了逃跑的举动,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击。实验人员对狗做了多次电击后,把笼门打开,蜂音器响后,便对狗实施电击,这次狗本可以跑到笼子外逃避电击的,但是狗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在电击之前就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1975年,塞利格曼再次做了与“习得性无助”有关的实验,他选择大学生为被试,将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enderr一,可以排成n一ise和一rder。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习得性无助”与人们的归因方式紧密相关,如果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为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的,认为是自己的内在人格因素而非情境因素导致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便会将这种想法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对于获得成功而言,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人们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便认为自己注定无力改变现状c或者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会索性放弃努力,不再进行任何新的尝试,哪怕实际上他们仍有获得成功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成功就是一种屡败屡战的坚持,也就是说,成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想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屡败之后不妨再战一次。

    自我妨碍:预约失败的自欺欺人之举

    在大学学期末,各科考试接踵而来,有的学生平日经常逃课,日常也疏于学习,但是当考试临头时,他们非但没有认真复习学习内容,反而结伙到酒吧买醉,或者通宵打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临时抱佛脚的紧急复习不是更好的应对策略吗?

    上述现象可以用“自我妨碍”来解释,所谓的“自我妨碍”,就是当人们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会故意破坏任务的完成,以便为自己的失败准备托辞: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能力。比如说,一个学生并没有为第二天的考试而用功,反而沉迷于电脑游戏,如果他的考试成绩很差的话,他便会说:“我只是没有努力罢了。”如此这般,这个学生的自尊便会受到较低的影响,他可以心安理得于自己的失败。

    从个体维护自尊和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自我妨碍”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它一方面为个体的失败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当个体获得成功时,还有助于发挥自我增强的作用——没有努力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