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社接纳之前,曾经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

    华特?迪士尼曾经被一家报纸的编辑以“缺乏想象力”为由解雇。

    “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走出失败的阴霾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而有些人却在挫折面前认了输?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那些后来成功的人在遭遇挫折时,也始终坚信自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矢志不移地践行自己的梦想,终于从现实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比如说,如果你感到自己每天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加薪的奖励,你兢兢业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的概率就会较高。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也就是说,你不仅意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可以带来较高的薪酬,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去胜任这份工作,你才会对于工作全力以赴。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有如下五个:

    1c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c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从而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c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c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c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c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表示,“人们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发展坚韧的心智。”他说,一个关键是要避免做自我挫败的假设。如果你被解雇了,或者被女友甩了,不要放大被拒绝的感受,不要假设你再也找不到工作,或者再也不会有约会了。(但是,在接踵而来的批评面前,坚持信念是很难的。一位教师在谈及年轻时代的gk却斯特顿时这样说,如果打开他的脑袋,“我们除了一堆白色脂肪以外,应该找不到什么头脑。”却斯特顿后来成为了英国极富盛名的作家。)

    “自我效能感”对我们的启示是,千万不要因别人的负面评价而尘封自己的梦想。布鲁克斯教授说,“生活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对羞辱的恐惧。”他说,他与之工作的一些人,过去30年来,一直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或者挑战,就是因为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