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周围的同龄人,有时也会与一些理想中的人进行比较,比如自己的父母c老师c英雄人物c青春偶像等,比较之后往往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与他人比较并不是最理想的了解自己的方法,因为别人不一定完全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或者心存偏见,其评价也不一定正确c客观c公平。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会形成不恰当的自我概念和不良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与别人相比,以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又要与自己相比,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如此这般,我们才会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3合群需要
个体的合群需要也是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之一。每一个人都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将试验对象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实验对象被告知,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在低恐惧组条件下,实验对象被告知,电击只是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试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高恐惧组个体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c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低恐惧组个体的这种倾向没有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在漆黑的夜晚,当你一个人走在一条小路上时,你是不是很渴望有人来做伴呢?如果突然听到人的说话声,你是不是顿时觉得释然了许多?
像个成功人物的二十条军规
1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将意见整合为若干大项
说话清晰,可以让人觉得“头脑好”,这一道理相信大家都同意。但如何说才能口齿清晰呢?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将今天所要讲的话有哪几大项,以及每一项的内容又如何等先说清楚!
为什么要先做上述的报告呢?由于人类是一种喜欢推理的动物,因此一旦事先表明了大概的内容,听众就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进行下一步骤要说什么的推测,并且由于有了某些心理上的准备,他们对讲演内容的吸收也会特别快。
换句话说,事先简单地说明将要讲演的内容,由于听众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准备,因此就算讲演的人偶尔口齿不清,也不会影响到听众的感受,因此可以让他们产生“此人头脑不错”的印象。
2每次都能将意见归纳成三大项,别人就会对你的归纳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们对于“三”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三”往往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具有说服力的人,往往善于利用“三”的战术。有位商社的副社长士光敏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于任何问题的答复都是“这个问题有三个答案”,并且在回答问题时也都将问题归纳成三大项。这样不但问题被整理得容易理解,对于整个问题的探讨也颇有助益。
反过来说,若将问题的答案仅仅限定为一项,则容易使人有一种武断的感觉,如限定为两项则又易使人有左右摇摆不定的印象。
3任何话都尽量在三分钟以内说完,也是表现“自己头脑好”的诀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三分钟讲演术”以及“三分钟自我介绍”的书。事实上“三分钟”对我们而言,的确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一般人讲三分钟的内容,是不用看稿可以侃侃而谈的极限。
据有人在广播电台主持每天2分50秒的迷你节目的经验,发现这一时间正好可以不多不少地讲完一个主题。以一般谈话的内容而言,一分钟太短,五分钟又太长!
为什么?事实上三分钟是人类表达自己意见的最适当时间。任何谈话只要有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