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人类有五大类需要——生理需要c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人际交往伴随人的一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缺乏或被剥夺了正常的交往活动,个体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反应和心理紊乱,久之便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人际交往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c生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c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

    1本能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是个体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属于个体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的本能之一。在远古时代,个体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低,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只有采取集体行动c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外敌的侵害,从而保持种族的繁衍。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古猿逐渐形成了群居习性,并将这种习性遗传给后代。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个体早期的社会往是日后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个体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人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往是婴儿和母亲的交往: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c舒适c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于是婴儿与母亲进行了积极交往和情感联系。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通过和母亲的积极交往,学会和形成了团结c同情c关心c帮助他人c与人分享c合作c谦让c尊敬长辈c文明礼貌等等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习得了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如学会了如何参与交往c发动交往c维持交往和解决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等,并积累了社会交往经验。因此可以说,母婴关系是诸多其他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质量。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c与别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c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人类的这种本能需要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自我肯定的需要

    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c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婴儿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c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产生了自我意识。但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家发现,个体的自我认识开始于认识别人的评价。个体可以从别人对待自己的评价c态度c行为方式之中了解自己c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被他的父母所钟爱c被老师所重视c被朋友所喜欢和尊重,那么他就一定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某些令人喜爱的品质的人;如果个体从出生起就没有接触人类社会c没有与人正常交往的机会,那么他的自我概念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尽管其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可能发展正常。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引导个体塑造实际的自我。所以,在有效的社会人际交往中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c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c树立相应可行的奋斗目标。

    一般地,我们不会满足于只知道自己的一些品质或某些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总喜欢选择一些心理上愿意接受的群体,将自己的态度c价值观和行为等等都与这些群体对照,并接受这些群体对自己的影响。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比如,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身高达到170厘米的时候,他一定还会产生同龄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c自己在同龄群体中是高还是矮等等问题,而这必须和别人去交流才会获得答案。我们与他人比较,不仅限于自己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