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的心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针对这个问题,他能使一个最初的“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相对一个最初的“同意者”而言,那名改宗的“反对者”更容易获得此人的认可。
在经营人际关系时,为了赢得他人的好感,很多人惯于做“好好先生”,对于对方的态度和观点一味称好,即使自己内心并不真正地赞成,也会做出完全苟同的样子。然而改宗效应说明,这种好好先生式的人际相处方式并不一定能使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人们更欣赏以反对之声作序的相同意见。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让他人实现从“反对”到“同意”的态度转变,便可以显现出此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凸显出此人观点的力量——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很享受拥有这种影响力的快乐。
虽然人们在选择朋友时总是乐于寻找与自己相似的人,但是人们也欢迎一些友好的c值得借鉴的不同意见,以此作为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参考。一个“反对者”改宗为“同意者”后,便具备了如上两种特质:既能提供相异的意见,也会成为步伐一致同盟者——这种人往往会是人们选择朋友时的上上之选。
所以,为了获得质量更高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用一些如下策略:即使你百分之百地赞成某个人的意见,也不妨适当地夹杂些反对之声,然后再笔锋一转,赞成对方观点中的合理部分。
变色龙效应: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你会更受欢迎
“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姿势c怪癖和面部表情的心理学现象。通过实验,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识别了以“变色龙效应”表现出来的部分肢体语言,他们进而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模仿了他人的手势或者身体姿势,人们往往会更喜欢这个人。
巴奇和查特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78名被试坐下来分别与一名实验者进行交谈,在交谈的时候,实验者故意改变交谈中的习惯动作,比如露出了更多的笑容,与被试进行频繁的面部接触c脚部不停的摆动。
结果发现,被试确实会不经意地模仿实验者的习惯动作,心理学家发现,在所有的被试中,面部接触的比例上升了20,被试脚部摆动的比例上升了50。
继而,巴奇和查特朗便想验证“模仿是否能增进好感”的观点,于是,他们又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安排78名被试在一个房间与另一名实验者(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就一张照片分别进行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实验者会主动模仿一部分被试的肢体语言,当交谈结束后,心理学家让被试对实验者的好感度和交流的顺利程度做出评价。
结果显示,针对好感度和交流顺利程度两个方面,被模仿者给实验者打出了662和676的平均分数,而未被模仿者提供的平均分数只有591和602。实验说明,人们的确更喜欢那些模仿自己身体语言的人。
“变色龙效应”属于一种社交互动中的温暖回应,实验表明,确实大多数人会在交谈中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身体语言,而且人们还会从这种模仿行为中无端受益,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模仿自己的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丹尼斯·雷根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人被邀参加一次所谓的“艺术欣赏”,也就是两人一起给一些画作评分,其中一人乔是雷根教授的助手。实验在两种情况下进行。在第一种情况下,乔主动送了那个真正的实验对象一个小小的人情:在评分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出去几分钟,回来时带回了两瓶可口可乐,一瓶给实验对象,一瓶给自己,并告诉实验对象,“我问他(主持实验的人)是否可以买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