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几次三番搬家呢?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和兴趣取舍果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吗?心理学中的“场化效应”证明孟子母亲的选择确实是明智之选。所谓的场化效应就是由群体心理场所产生的效应——一个个体本来不具备某些个性特征,但是一旦进入某个群体后,便会被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场所磁化,从而产生某些自身不具备的个性特征行为与情绪。比如,有的人本来对赌博并不感兴趣,但是当置身于赌场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赌博人群;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可是当参加一个气氛比较热烈的演唱会时,也会像那些疯狂的歌迷一样,与他们一起呼叫c高喊。

    关于场化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解释:

    一是集体意向说。它认为群体心理场能产生一致性的集体意向,这种集体意向是一种从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群体中的人,似乎都有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他们接受社会传染,并模仿他人行动,也易于受到催眠的暗示。

    二是精神感应说。它认为同一群体的人,集中注意于同一个对象,很可能产生同样的情绪,以致共同做出出格的举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在群体中的行为比较安全,不怕受到惩处,当然,人们也往往认为群体的要求总是对的。

    三是模仿说。这种理论认为,群体中的情感或行为是从一个参与者传到另一个参与者,其实质是模仿。社会学家布鲁迈是这一理论解释的提出者,他对社会传染进行研究后,指出:“吸引并感染了许多人,他们中有许多人本来是超然的和无动于衷的观众和旁观者。开始时,人们可能仅仅是对那一行为好奇或者有些兴趣,当他们获得那种激动的精神,也就对那一行为更加注意了,同时也就有更加介入进去的倾向。”

    四是循环反应说。它认为主要是循环反应过程导致了“场化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和行为在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传染,导致大家趋同一致化。比如,在一次演出中,只要有一个人喝倒彩扔东西,便会导致更多的观众喝倒彩扔东西,行为从个人波及到群体。

    五是责任扩散说。它认为置身于群体之中,个人分摊到的行为责任很小,因此一些平时胆小c怕事c保守的人便会做一些一个人不敢做的事。

    六是从众说。它认为群体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压力,如果个体不按群体规范行事,便可能被群体其他人员冷落c责难c孤立,为了避免这些恶性境遇,个体便会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举动。

    公众为什么对受害者见死不救

    某些新闻媒体曾经刊登过这样的事件,在公众场所,一名女子遭到了不法分子的侵害,但是周围的人们却没有为女子提供任何援助,任其身心遭受不法分子的蹂躏。针对诸如此类的社会事件,很多人都义愤填膺地指责公众的麻木不仁,哀怨社会道德的沦丧。那么,这类社会事件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社会心理因素呢?心理学家曾经对此类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公众对受害者见死不救的现象定义为“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的研究始于一起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暴力事件。

    1964年3月13日夜晚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归家的途中,遇到了意欲行凶之人,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顿时,附近住户纷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被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再次来到了朱诺比白的跟前,女子再次喊叫,附近的住户再次亮起了灯,凶手仓皇逃跑。就在朱诺比白以为逃过了一劫,坦然地回到自己的公寓上楼时,凶手突然出现,朱诺比白拼命地叫喊,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人到窗前观看,但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结果朱诺比白死在了楼梯上。心理学家对这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