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们为什么会帮助毫无关联的人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特大海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c斯里兰卡c泰国c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发生后,各个国家纷纷慷慨解囊,为这些受灾的国家送去了大量的物资和钱财。不长的时间,全球援助总额就达到了30亿美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c北川发生8级强震,伤亡惨重,灾难发生后,各方人士和机构便积极组织捐助,中国本土人民和国际人士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人们为什么要帮助那些毫无关联的人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便属于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c分享c合作c安慰c捐赠c同情c关心c谦让c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心理学家给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解释:

    利他主义:纯粹为了使他人获益,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全和利益。

    利己中心: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某些人之所以帮助他人,是为了得到回报和报酬。

    集体主义:为了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帮助性行为来改善家庭c妇女联合会c政党等的处境。

    规则主义:支持道德原则:有些人做亲社会行为是因为遵循宗教或习俗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e威尔逊认为,亲社会行为倾向源于动物的遗传本能,亲社会行为在动物身上有很多体现,在蜜蜂中,工蜂会用叮的办法攻击入侵者,当它叮了入侵者以后,螫针就留在入侵者身上,这样叮入侵者的工蜂就死掉了。这说明,工蜂虽然死了,但它却增加了峰群生存的机会。威尔逊同样认为,亲社会行为也是“人类本性”天生的部分,在我们的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无须学习的。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亲社会行为不仅使我们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c他人的和自我的奖励,而且能够避免来自社会的c他人的和自我的惩罚。这会促使人们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并有助于人们从友谊中获取很多的快乐。

    亲社会行为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互帮互助的现象,这对于维护与促进整个人类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当一个地方遭遇自然灾害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志愿者都奔赴那里,去帮助那些身处苦境的人,哪怕自己的利益会遭受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

    为什么平时和善的人也会枪杀公司同事?

    在交通拥堵的马路上,你常会听到脾气火爆的司机口出恶语,看到那些被困在公交车上的上班族与人产生口角之争,在这种情境里,由于遭遇了“困在马路中”的挫折,很多人都出现了严重的暴力倾向,易于做出攻击他人的举动。人们在遭遇挫折后,攻击他人的意向会明显增强,这便是“挫折—攻击假设”理论的核心内容。比如说,当儿童要求家长为自己购买新玩具的愿望落空后,他们便常常会拿家中的宠物和旧玩具出气,显现出攻击他人的动机和行为。

    1939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五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设”的概念,他们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