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云克提出“社会促进的驱力水平理论”,对社会促进现象作出了解释,提出“社会促进的驱力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时,可以提高个体的驱力水平。驱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的优势反应更易于表现出来,如运动员在体育竞赛条件下大多能提高效率。扎云克的理论还认为,如果作业活动是复杂的c生疏的和技术性的,就会因为他人在场导致驱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工作效率。这是与社会促进相反的另一种现象,叫做社会抑制或社会促退。比如,当人们学习新行为或者正在从事复杂的智力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将会导致学习效果降低,然而,随着个体重复操作复杂反应训练,使其变为个体熟练的优势反应后,则会出现社会促进现象。
针对社会抑制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人提出了“分心—冲突模型”。该理论认为他人的存在之所以会降低其工作绩效,是因为此时引起了个体两种基本倾向之间的冲突——即人们既不自觉地会注意周围观众或者与自己一起参与活动的人,又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不熟悉的活动中——这便导致个体分心,无意识中影响了工作绩效。
关于社会促进现象,有如下两种效应:
1c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c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针对减肥这项活动,加入一个群体,会更有助于个体减掉体重,就是因为“结伴效应”发挥了正面的效用。
库里肖夫效应:电影是怎么拍成的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了清楚蒙太奇(注: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的并列作用,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个特写没有任何表情。然后,库里肖夫把这个镜头与其他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在第一种组合中,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第二个组合是莫兹尤辛面部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
然后,库里肖夫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观众看,结果看了三个组合的观众都对演员的表演大为赞赏,观看第一个组合的观众从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看出了莫兹尤辛的沉思的心情;观看第二个组合的观众则看到演员沉重悲伤的表情,并且也感到非常感动;而观看第三个组合的观众却看到了演员轻松愉快的微笑,一起跟着高兴起来。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这便是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个关于认知的心理效应,说明人的认知并不完全依赖于单个场景或者单个元素,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场景或者元素的连接顺序。比如,有这样三个片段,一个是一张微笑的脸,一个是一张惊恐的脸,另一个是对着一个人瞄准的手枪。如果我们按照先微笑的脸c继而瞄准的手枪c最后惊恐的脸的顺序将这三个片段连接起来,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懦夫;然而,如果我们把顺序变换一下,按照如下的顺序连接片段:惊恐的脸c瞄准的手枪c微笑的脸,人们则会认为这个人很英勇。
正是由于人的认知存在库里肖夫效应,才使得电影导演在创作时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我们平时所看的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制作者并不是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拍摄镜头的,而是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