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目击证人的记忆:证人真的陈述了事实的真相了吗

    在刑侦电视剧中,我们常会看到证人在法庭上这样起誓:“我以我的人格及良知担保,我将忠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作证义务,保证如实陈述,毫无隐瞒。如违誓言,愿接受法律的处罚和道德的谴责。”因此,对于“证人”这个字眼,我们便把其解读为提供客观证据的人,当然被利益集团和个人所收买的作伪证的人除外。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心理学家洛夫特斯和同事对目击证人的记忆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目击证人对于所看到信息的记忆很容易被事后信息所歪曲。在一项研究中,他们给被试看一个关于车祸的电影,然后让被试估计车的行驶速度。对于第一组被试,实验者进行如下提问:“当两辆车相撞时,它们开得有多快?”当这样提问后,这一组被试估计车速超过了40公里/小时;对于另外一组被试,实验者这样问被试:“两辆车接触时,它们开得有多快?”结果,这一组的被试给出的答案为“30公里/小时”。大约一个星期后,实验者分别问两组被试:“你是否看到了玻璃碎片?”事实上,影片中根本没有玻璃碎片出现,然而,结果却很让人诧异——第一组的被试有三分之一的人声称他们看到了碎片,第二组被试只有14的人说他们看到了玻璃碎片。这项实验证明,看到事件后的信息对于目击证人的报告有潜在影响。

    此外,另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像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让被试回答一些一般知识问题,这些问题来自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

    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对于上述实验,心理学家给出了如下解释:通常来说,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劣势有自知之明,这是因为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因此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比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比如,从总体上讲,人们不太可能确切知道自己比记忆事件中的某个人的头发颜色更好还是更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即使证人在法庭上主观上认为他们已经提供了事实的真相,但是某些时候,这种真相已经是被证人的记忆所加工过的“伪真相”。

    月曜效应:为什么会出现“假期综合症”?

    很多人都曾经遭遇过“假期综合症”,当尽情尽兴地享受了一个周末后,本以为经过两天的休息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当中,然而再次开始工作时,反而感觉萎靡不振c无精打采,身与心都无法投入工作当中。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月曜效应”——由于周末的休息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工作秩序,导致人们工作意志下降c注意分散c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效果。在古代,“月曜”是星期一的另一个称谓,所以“月曜效应”又叫“星期一效应”。除了周末能带来月曜效应外,这种效应还体现在人们每天早晨开始工作时,当新的工作日来临时,人们总是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才能完全进入状态。

    一般而言,当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人们本应该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然而月曜效应却颠覆了这一逻辑,为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