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则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c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

    2c挫折的程度

    3c挫折的累积效应

    4c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不过,挫折并不总会导致攻击行为,如果挫折是出于无意,引起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低。比如说,一个孩子不小心把菜汤撒在了大人的身上,对于大多数成人而言,他们并不会对孩子采取暴力行为。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是源于有意的行为,受挫折方多会采取攻击行为。

    2008年年末,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的时候,一名在美国加州硅谷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吴京华在被裁员数小时后,返回了公司,开枪打死了三名公司负责人。然而当警方向吴京华的邻居调查其行为人格时,邻居对吴京华给予了如下评价——和善而沉默寡言的人。由此可见,在这起枪杀事件中,吴京华所遭遇的事业挫折是其采取枪杀举动的主要诱因,这也说明了,在人们的攻击行为中,挫折常常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唆使角色”。

    针对攻击行为,心理学家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温度和攻击行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夜间或凌晨的几个小时(也就是说,晚上9点到凌晨3点中,温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较明显。心理学家解释说,晚上9点到凌晨3点,由于人们没有工作和其他责任的束缚,更容易释放自己的性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们暴力犯罪多发生在夜间了。

    卧底警察的心理困扰

    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监狱会成为一个暴力经常发生的地方,这难道是由囚犯的特征造成的?或者应该归咎于监狱自身腐朽的制度结构?

    为了找到答案,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他征募了一些性格鲜明的年轻自愿男子,他们之前没有任何犯罪前科,并顺利通过了“正常”心理学测试。他们随机指派一半的年轻男子扮演囚犯角色,另一半人则充当警卫。他的实验计划持续两个星期,细致地观测这些自愿者在监狱中的角色产生的交互影响。

    模拟监狱的群居关系变得十分恶化,在第一个晚上,囚犯们开始发生反抗,警卫在囚犯的不顺从下感受到了威胁,很难进行镇压。他们开始研究如何训练囚犯的方法,比如:随机性进行光身检查c减少洗浴特权c语言辱骂c剥夺睡觉权力以及扣发食物。

    在压力之下,第一个囚犯开始“爆发”,在之后的第一个36小时,他发出来自内心大声尖叫着,在6天之内,其他4名囚犯也跟随了他的领导,很快大家都进入一个新的角色,而并未意识到这仅是一场游戏。甚至津巴多自己意识到被这种腐朽的心理学状态所侵蚀,后来他意识到这些囚犯有可能真实地进行一次越狱,同时他试图接触真警察寻求帮助。此时,津巴多发现许多事情都已失控。仅仅度过了6天,之前快乐单纯的大学生通过实验竟变成了愠怒的囚犯和残酷成性的警卫。

    第七天早上,津多巴召开会议,并且告诉每一个人解散回到家中。囚犯被释放时感到明显的轻松自如,而那些警卫却显然不安。他们已完全喜欢上自己新的权力,并不希望放弃。

    这便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坦言:“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监狱角色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香港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所饰演的卧底警察陈永仁因为长期混迹于黑社会中,日常的行为在无意识中出现了明显的黑帮分子的特征——而这种行为表现与其卧底的目的并没有任何关联——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