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案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将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往往采取退缩的态度。当看到朱诺比白身处险境的时候,每一个邻居都认为即使自己不出手相救,肯定会有其他人来挺身而出,结果导致所有的人都只是若无其事地倚窗相望,朱诺比白猝然死在了凶犯手下。
假设另外一种情境,朱诺比白明确向某个邻居发出了呼救的信号,她叫喊着某个邻居的名字,请求他帮助自己报警或者赶走歹徒——在这种情况下,朱诺比白获救的概率会更大一些——因为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c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因而,如果你确实需要某个人的帮助,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你应该明确地把自己的请求传达给具体的人,让对方确知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当一名快餐店的被试离开餐桌前,如果他请求特定的一个人为自己看管皮包的话,“小偷”(实验者的同谋)把皮包拿走后,那些委托人都对“小偷”的行为做出了行为反应。在第二种情境中,被试离开前仅仅对别人问了一句“你有时间吗?”,结果,这些人只是无动于衷地看着“小偷”把皮包拿走。
为什么脏乱差的城市犯罪率较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bard一)在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在了不同的两个社区,其中一个社区是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区,另一个则是治安相对不太好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特意摘掉了车牌,打开了顶棚,结果一天不到,汽车就被偷走了。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后仍然完好如初。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无踪无影了。根据这个实验的发现,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破损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慢慢滋生繁荣,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因此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政府希望降低犯罪率,首要的举措就是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滋生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布拉顿就任纽约市警察局长。为了有效地遏制犯罪,布拉顿对纽约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大力度的改善。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随着环境的改善,渐渐地,纽约成为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社会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进入一个陌生的场所后,如果对该场所的规则不甚了解的话,就会暗暗地模仿其他人的举动,以免自己做出超乎规则的举动,遭到他人的嘲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从众行为”。所谓的“从众行为”,就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情境,或者自己不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