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
不同的结局。在传统中国财富观念的主导下,清朝的国策是以最大限度存银子,“节流”。在
1896年之前的两个半世纪,清朝的财政基本都健康,很少有赤字,按传统的标准,那时的
中国应该很强盛。但实际的结果是它不堪一击,清朝很快垮了,守财丧命。
相比之下,在当代中国,自1982年开始,不仅年年有财政赤字,而且赤字由当年的18
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916亿元,财政赤字占GDP之比由1982年的0.33%上升到如今的
2.5%。正如前面讲到,在此期间国债也从几乎为零增长到今天的余额2.9万多亿元。这种靠
赤字推动发展的经济国策当然有悖于传统中国的儒家理财观念,但有了这些赤字和国债之
后,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反而比没有赤字的时代强。两种国策,两种结局,这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依照Jcoms Macdonald在《A Free Nation Deep in Debt: The Financial Roots of
Democracy》(2003年)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哪国能借到大量公债、哪
国没借公债将各个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
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既有民主和法治,又有发达的经济。像那
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9年的谷粮!就怕天塌地陷。可是,
越怕天塌下来,天还真的会塌下,不久明朝就被改朝换代。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6000
万两金银,坐在那些金银上等着被殖民化。
当然,最有名的靠赤字增长的案例莫过于美国了。美国今天的9万亿美元国债使它在国
债竞赛中遥遥领先任何其他国家,但美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借过来别人不愿花的钱,他们是
透支过多,可正是这种经济国策使美国保持世界最强的地位。
晚清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对清政府是致命的冲击。日本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是任何中国
人都不能忘记的,那两次赔款是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耻辱。如果我们暂时把对战争以及
赔款的道德评价放在一旁,那些赔款所带来的财政危机到底有多严重呢?假如中国当时的证
券金融业已很发达,清朝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我们先看一些数据。按照陈锋先生的估算 ,由于这些赔款以及其它外债支付,清政府
在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
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
跟今天中国的赤字相比,这种规模是否很离谱呢?2000年财政赤字是中央财政收入的
18.6%,从1999到2003年间,该比率维持在13.5%与18.6%之间。从这些比值看,晚清的
财政赤字并没比今天中国的高太多。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
支付是它的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后者的近4倍 ,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
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
相对于GDP或国民收入而言,3000万银两的赤字、6.5亿两赔款债务并非像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