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朝

    廷最终灭亡。——权力失控和贪污腐败肯定是改朝换代规律的制度xìng根源,但除此之外还有

    国家理财策略以及金融技术上的差别。

    由于清朝的财政数据相对较多,过去对其研究得也比较细,我们以清代为例,看看它与

    当前中国的差别。

    从统治者的角度讲,他们最怕的应该是在国家出现危机、社会动乱的时候,国库里没钱,

    财政上入不敷出。事先规避这种危机风险的手段大致有两种,其一是事先多存钱,往国库中

    存的越多则越好;第二种手段是靠事先尽最大可能地发展国力,不仅把到手的钱都花完用于

    发展,而且还尽可能借钱发展,透支未来的收入先发展。这两种经济国策实际上类似于宋朝

    王安石、司马光关于开源与节流的辩论,第一种策略强调“节流”,而第二种国策强调“开

    源”。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的发展国策以及美国历年的策略都属第二种,而以往中国各朝的经

    济方针基本属第一种,这种国策当然也跟儒家理财思想非常一致。

    图2给出了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道光三十年(1850)户部库存银两的变动情况 。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

    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

    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发生货币危机,但即使在1853至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

    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今天承担越来越高国债的中国要好,更比今天负债9万亿美元的

    美国要富有。只不过,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那种国库财富只是反映过去收入的钱,它并不

    能表示清朝未来也会富有。图2基本说明,清朝初、中期往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从那以

    后就开始每况愈下,印证了朝代财政先富后贫的周期xìng规律。

    我们也可从国家财政收支来细看晚清的发展经历。图3给出1838年后一些年份的财政

    收支情况 。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

    在1000万两左右。从图3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

    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

    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

    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

    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

    国力相对其它国家继续衰退。

    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

    1300万两 。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庚子赔款大大冲击了清政府的财政,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

    万两!此后的清代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

    第37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4)

    两种国策,两种结局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看到,今天的中国和清朝中国所采用的两种经济国策带来了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