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什么

    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

    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讲,货币是将“财

    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

    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只不过,通过这些“产权证”,把本来就已存在但是“死”

    的“东西”和未来收入流变活了。在这个意义上,只要金融票据、证券、货币是相对于实在

    的价值而发行的,金融化在增加价值载体的流通xìng的同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经

    济危机。

    市场化改革让中国的钱多了

    在2007年的一次jiāo谈中,《纽约时报》驻上海的记者说到,中国今天似乎充满了互相矛

    盾的现象,让人难以理出头绪。一方面腐败这么严重,许多钱被贪污浪费,或者以形象工程

    烧钱,或者通过国有银行继续向那些不断亏损的国企输血;可是,另一方面,在上海、浙江、

    江苏、北京等许多地方,在空气中你能处处感受到那种日夜不熄的创业干劲,谁都在谈生意、

    做投资赚钱。而且,现在中国人的钱的确很多,买房有钱,投资有钱,到境外旅游有钱,买

    奢侈品、买高档车有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这种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在市场

    制度、法治秩序还欠缺的中国,其经济仍然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

    这位朋友做记者许多年,在中国已经两年有余,碰到、看到、听到的事当然很多,但中

    国的事让他对这个社会、对今天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着迷,中国为什么在庞大行政机器压制

    下还这么有活力?

    谈到这里,我说,中国这些年的经历可以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如果简单点讲,是由于“改

    革开放”,但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从“钱化”和“资本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这些年的

    经历。过去28年的改革开放大致可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至1990年代中期,其

    核心是给老百姓买卖东西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生产什么、到哪里卖、如何卖的自由,包括劳

    动力市场与创业市场上的自由,那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市场化”或说“钱化”阶段。1990

    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1998年之后的阶段,可以概括为“资本化”时期,就是让企业资产

    (包括有形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和各类自然资源、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通过产权

    化、证券化或者金融票据化转变成流通的金融资本。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

    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

    当然,“市场化”阶段使中国“钱”多,这好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

    而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由于没有“东西”,而是由于那时的市场化水平极低,几乎没有

    “东西”可以通过市场换成“钱”,也没有什么出口贸易,经济被“钱”化得太少,所以,

    那时候张三可以有“东西”、有一双手,也有许多时间,但他没有“钱”。文革时期在农村,

    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等,而不能带“钱”。也就是说,

    那时候要东西有,但要钱则没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出差旅行要靠自己带粮菜、被褥,

    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