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族的春耕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由于有充足的人手和源源不断的农具支持,只花了6天时间就全部种完了。
肴族的土地其实算是很少的了,只相当于土藿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土地去年冬天的时候才翻过土(其他部族冬天是不翻土的),耕种起来更容易。
按理说肴族的春耕应该花时间更少的,之所以花了6天的时间,完全是因为肴族要先施底肥再播种。
大量的水粪肥很难运输,肴族就那么一点陶罐,运过粪水之后就没法盛饮用水了。最后只好把水粪拌在肥土和草渣里,拌成干肥了再一筐筐的运到地里去。这样一来就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这是第一年耕种,肴族并没有留出一半的土地作轮耕地,只是在每畦地之间留了一条道路作通行之用。在凃奇的坚持下,每畦地的两边还各掏了一条浅沟作排水之用。一条条的浅沟通向洼地。凃奇又要求在洼地取土,将洼地依照地势建成大小不一的池塘。池塘之间有水沟相连,最后有泄水沟通向鹿溪。
人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建池塘可不是容易的事情,照凃奇说的那样,或许一年都不一定建完。凃奇解释:水沟可以在雨季排水,防止泡坏禾苗,池塘可以将雨季的水蓄积起来,在枯水期作浇灌之用。当然,他其实还想养鱼的,不过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先省了吧。
听了凃奇的说法,深知运水浇灌不便的人们明白了,纷纷按照凃奇的说法掏沟,还将低洼之地留下来将来建池塘所用。当然,池塘就等春耕后慢慢挖了。反正离雨季还有几个月。春雨贵如油,新挖的池塘也接不住多少水。
这次土藿和沛族派人来帮助肴族春耕,肴族固然得到了好处,但是土藿和沛族也不是没有收获。
首先,扁担和竹筒水渠的巨大作用给了她们很多启发。这次肴族那么多土肥,全部靠用扁担完成运送。这种由一根木棒几根绳子再加两个竹筐组成的工具,居然能完成原来两个甚至三个人的运送量,实在是令她们惊讶。此外,肴族用了大量的竹筒架设水渠,解决了饮用和浇灌用水的运送,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也让她们有了新的想法:原来竹筒除了直接拿来装水,还可以这么用。(之前只有黑水族用竹筒架设渠道输送卤水,这些东西藏在深山里,其他部族还没有发现。近些年汶族开始用竹筒架渠输水,但是由于规模小,又很少有其他部族的人直观的看到效果,所以一直未被人们重视。)
其次自然就是肥料的运用了。此前她们虽然也知道粪便可以让庄稼长得更好,却因她们没有收集粪便的习惯而没有主动的大规模的运用粪肥。这次肴族全面施粪肥,虽然现在才种下去,还看不到实际效果,但土藿人和沛族人都是老庄稼把式了,已经可以预见今年肴族的收成不会太坏。当然,这种新开垦的土地就算加了肥,产量也不一定赶得上她们没施肥的熟地。
最后当然就是建池塘蓄水浇灌的好处了。运水浇灌之苦,土藿人和沛族人都深有体会。这可是祖祖辈辈都吃过的苦头。尤其是沛族,她们的土地多是坡地,离河流的距离很远,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运水,别说人有多累,就连陶罐都会损坏几十个。她们已经决定回去以后一定要自己部族也这么搞了。
尽管土藿和沛族两族对肴族春耕中涌向的新东西评价那么高,可是凃奇仍然很郁闷——牛耕计划再次被证明是失败的。这次的木犁虽然经过改进之后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犁地速度也非常快,但是算上制作和维护木犁的时间和人手,那就一点都快不起来了。这样犁地的效率,只有相同人手翻地速度的一半。尽管凃奇百般解释这种木犁在赶种时节的优势,完成春耕已经放下心里石头的丰长老却依然是大手一挥:没门!你自己玩去吧,我是不会用你的木犁了。
木犁是没戏了,凃奇设计的新扁担倒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