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是最后一年我是宰相之女,最后一个快乐无忧之年。后来情形急转直下,皇上病重不愈而逝,太后立排众议,立皇三子永璘继承皇位,皇后尊为皇太后,太后尊为太皇太后,然后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耿直的父亲被歼党逐出朝廷,贬往黔州为县令,父亲一直心xìng高傲,因气馁致病,因忧朝廷而加重病势,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母亲带着三个哥哥和我们姐妹迁出县衙,用手中剩余的钱买了一栋小屋,亲自耕织养活我们一家老小。而那些平时走动勤快的亲戚和父亲的门生在父亲被贬后早已作鸟兽散。母亲原出身大家,在这当儿,方显出大家风范:宠辱不惊,自强不息。她没有开口求人(知道求也没有用),用她的针织刺绣换来大家的生计,并坚持要我们兄妹读书,亲自教授我们诗书礼仪。在这样的大变之下,我们都很快懂事长大,很小就帮着母亲维持生活。这样一过就是八年。
正文第1章还京入宫
十三岁那年,皇上亲政后的第五年,一举拔除横行一时的朝廷歼党,接着连下十几道圣旨,平反当时受冤被贬的朝廷官员,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免除劳役,节省国库和宫廷开支,广开科举,招揽人才,一时间,举国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大赞圣上圣明仁德。父亲也在这一年被追封为忠国公,赐宅第。母亲带我们兄妹仰谢了天恩后,扶柩回京,重新安葬了父亲。我们戴孝三年,算正式为父亲之死做了个仪事补偿。
三年孝满后,内廷来传旨,今年选秀我家需要择女参加甄选。本来照例应是姐姐被选,但姐姐不愿意入宫,她喜欢了御史台大夫的儿子岑无忌,当然不想去那样一个yīn谋不断的地方,强迫自己喜欢一个连面都没有见过的男人。我也不想去,我在三年前父亲的灵前见过一个叫王天授的男子,对他敦敦儒雅的风范颇有好感,本想一待孝服去除便叫哥哥帮忙寻找此人,可没想到圣旨先到了。不去全家都是死罪,这当儿还容人选择么?我跟母亲哥哥说我愿进宫侍奉。全家人难过的同时又如释重负,就这样,我星夜被一乘小轿接入宫中,选为选待,充任后宫。
这清蕖小院处于宫中西南角,有一个小池塘,里面种了睡莲。因地处偏僻,甚少人来,平日里有点荒凉。当今圣上不太近女色,尚未立皇后,目前宫中也只有两妃两嫔,平时亦很少受恩泽,皇上多数时候在承庆殿处理国事,间或去后宫侍奉两位太后。无所谓宠,是非也就少了许多,加上两位太后极是圣明,尤其是太皇太后历经朝代更替,城府极深,凡事都瞒不过她一双精明的眼睛。皇上这次大动干戈,与她的幕后谋划有很大的关系。这位太后啊,当真是本朝最大的功臣与宰相,相佐三代君王成就功业。想起小时候她慈眉善目的样子,就是一阵温暖,在这冰冷的后宫里,她是唯一让我觉得温暖的人。
我父亲本就没多少积蓄,加上这几年的困顿生活,家中早已一贫如洗,皇上虽赐了宅第,但家中并不富裕,不过是一座空架子而已。这宫中无处不需要打点,我如何有这些钱来?故进宫不多久,随侍的宫女太监脸上已多有怨怼愤愤之色。我不yù他们跟着我寂寞终老,便告诉他们可以自择良主。于是他们纷纷散去,只有两个小宫女和两个小监没有走,愿跟着我。他们都是因家贫才入宫为奴,年幼没有钱,一直在宫中饱受欺凌,比起以前,已是天上地下,与其说他们忠心,毋宁说他们感恩聪明。我从无意承恩,大不了终老于斯便是,故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受,除了思念家人以外,也没什么可惦念的。只是这宫中书籍太少,让我不快,无聊之下,写诗抄经画画女红刺绣度日而已。
正文第2章贺寿惊变
这样无所事事的待了大半年,就到了母亲的生辰。我不敢公开庆祝,故早起沐浴上香,替母亲祈福,供了果品香花,默默遥祝母亲身体康健平安,晚上,我悄悄携了清酒檀香,嘱内监宫女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