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活动的标志。杜威特别指出,这种努力决不是与兴趣敌对的,它是从直接兴趣发展成为间接兴趣的活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者如能将困难和努力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结合起来,就决不会有太大错误。
杜威在对教育xìng兴趣类型作了叙述以后,再次概括了兴趣观念在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兴趣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个冲动和习惯,凡能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有充分的力量推动一个人为实现它而奋斗,就会变成兴趣。各种兴趣虽千差万别,但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标志着在行动上因而在yù望、努力和思想上自我与客体融合为一体;即是说,与活动所终至的客体(目的)融为一体,与活动赖以向目的前进的客体(方法)融为一体。
实际上,对兴趣的一切误解都来自不了解兴趣的活动发展的xìng质,它们将活动变成停滞不前的,将活动继续不断的生长割裂成一串静止的横断面。这样一来,除了把兴趣看作是客体所激起的一瞬间的兴奋以外,就什么也不剩了。客体与自我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没有教育xìng,而且比没有教育xìng更坏。它浪费精力,养成依赖于一种毫无意义的兴奋的有害习惯。杜威强烈地指出,“凡是以兴趣的名认采取这种习惯的地方,就是不折不扣地败坏兴趣的声誉。”
最后,作为结论,杜威说,如果认为兴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儿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有内容、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指导它们充分地去运用,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兴趣。所有这些都清楚地反映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
六、明日之学校
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新型学校,这些学校无论在目的、教学计划和模式上都有明显的多种多样xìng。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有实际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创办起来的,只是在实验过程中求助于系统的理论阐明,也有为检验已经形成的理论而建立的。在这些改革家中,有的熟悉欧洲和美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对这些教育理论一无所知。杜威和他的女儿伊夫林合著的《明日之学校》(1915)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xìng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述,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有机学校”,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苏里大学初等学校,印第安那和芝加哥的公立学校,纽约市普拉特小姐的“游戏学校”,哥lún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芝加哥帕克学校,沃特领导的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等。这样的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述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也是很有意义的。
杜威声明,《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不考察任何“体系”,而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我们在本书中仍到处可以看到他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本书开头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生长”,是杜威对卢梭的教育理论的最完整的阐明。他指出,卢梭关于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这个主张,是现代一切教育改革家努力的基调,卢梭以来教育改革家所最强调的种种主张都是从这个概念中涌现出来的。杜威坚持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合乎理想的补充方法不是回到那种机械、贫乏的读写算的教学中去,而是要抛弃想把全部知识都列入课程,以期“包括一切”的良好愿望。他引用了卢梭的警句:“看一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识的区别是什么: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杜威以类似的警句结束了这一章:“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的目的是,当它需要的时候寻求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