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墨作曾 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話】人民不懂得禮義,國家有了法律也實行不了。法律能將不孝之人處死,卻不能使人擁有孔子、曾子那樣的德行;法仙能對盜竊的人處刑, 卻不能使人像伯夛那樣清廉。孔子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他們都能做到在家恪盡孝道,出外恭敬長上,說出的話能成為人們依循的規則,行為能成為人們的表率,這些都是教化的結果。
【補充】商務印書館所印《群書治要》,有眉批「墨作曾」,而世界書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書治要》則無。
219. 文子問德仁義禮。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人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聖人之所以御萬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話】文子請教關於德、仁、義、禮的學問。老子說:「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伖慕嚮往的,義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禮是百姓所恭敬端肅的。這四個方面,是聖人用來統領萬物的。」
220. 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伓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話】尊顯賢明,表彰美德,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提倡善行和教化,是孔子所稱道的。
221.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卷三十二 管子)
【白話】打算有一年的收穫,最好是種五穀;打算有十年的連續收穫,最好是種植樹木;打算終身有獲益,最好是培植人才。
22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白話】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應當敬畏的事:敬畏因果報應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位之人,敬畏聖人的教誨。小人不知道因果報應而肆無忌憚,輕佻地對待高居上位的人,戲侮聖人的教誨。」
223.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伓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儒家學派,其源頭來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輔助君主、順應陰陽、提倡教化。他們沉潛涵泳於六經的教誨之中,時刻留意推行仁義的機會。他們遠宗堯舜的道理而加以傳述,取法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理而加以闡明,效法孔子並以之為師,崇尚古聖先王的教誨,以道作為學問的最高境界。
224.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紀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孚,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卷十四 漢書二)
【白話】道家學派,應當是由史官演化而來。道家著作記載了歷付成敗存亡禍福之道,能抓住綱要和根本,清靜虛無以保持自我節cāo,謙卑柔弱以自我克制,這是君王統治之術。與堯的自我約束禮讓和《易經》的謙遜相合。能一謙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禮樂
225. 夫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話】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是因為人能奉行禮義。
226.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止 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卷七 禮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