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
在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句里,"公赐之食"是双宾语句。"赐食"是一个动宾词组,"食"(食物)是直接宾语;"之"指颍考叔,是"赐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类似的例子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於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例如:
yù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yù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紾"zhěn,扭转。)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闭门"是一个动宾词组,"门"是直接宾语;"之"指贤人,是"闭门"的对象,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在一般的及物动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wéi)字。这个词在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较具体。随着应用的场合不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而为之箪食与ròu,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
君子疾夫舍曰yù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对於上面这类例句,最容易发生两种误解:或则以为第一第二两个例子里的"为"字是介词(读wèi);或则以为第五个例子里的"为之民"等於说"为其民"。这都是不对的。试就第三个例子来分析:"为箪食与ròu"是一个动宾词组,"箪食"与"ròu"是动词"为"的直接宾语;"之"指灵辄,是间接宾语。其馀由此类推。
我们还要注意宾语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是放在动词的后面的;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实"字或"之"字复指。例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dàngdàng",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三年)有时候还在提前的宾语的前面用"惟"(唯)字,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例如: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王霸)现代还说"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就是这种语法的残留。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之"字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