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句。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其实"也"字的这种用法,和前面所讲的用法仍然是相通的。
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如果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也"字似乎也带了疑问语气。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岂若匹夫匹fù之为谅也?(论语·宪问)
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有人认为这种"也"字的作用和"邪"(耶)字相同,那是不对的。"也"字和"邪"(耶)字区别在於:(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例如《论语·先进》:"唯求则非邦也与?"又如《庄子·齐物论》:"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二)句中的"也"字
"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
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其中有的是主谓结构作主语)之后。例如:
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论语·泰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前四例"也"字是用在一般主语之后,后二例"也"字是用在主谓结构所充任的主语之后。后面两个句子如果译成现代汉语,似乎可以把"也"字译为现代的"得"字,例如"水之积也不厚",可译为"水积得不多。"但是,这只是词序上的偶合,事实上"得"并不相当於"也",因为这两句话古今的语法结构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古汉语通论(十二)还要讨论这种句子。
有的"也"字不是用在单句主语之后,而是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例如:
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今也,南蛮蠻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有的"也"字是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僖公三十年)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赵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前面三个例子就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这种句子后面古汉语通论(十三)讨论"之"字时还要讨论它。
古汉语通论(八)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在古代汉语里,叙述句的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例如: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
初,郑武公娶於申。(左传隐公元年)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