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ròu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针对以上现象,父母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被教育者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dú,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受”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 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xìng地实施教育。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能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xìng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父母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若完成任务确有困难,父母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帮助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xìng、创造xìng、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康自我意识等良好个xìng,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19招 尊重孩子的朋友(1)
作为成年人,父母都有一种体会: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别亲密,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做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父母自身的经历说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朋友的缺失不仅使孩子的童年极为孤独,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朋友,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灵。
有这样一个案例:
春萍的好朋友静静,经常到春萍家玩。可是,每次静静走后,家里都会变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一次,爸爸对春萍说:“千万不要向静静学,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听了爸爸的话,春萍非常不高兴,噘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几天后,静静又来找春萍玩。爸爸立即将静静挡在门外,不许静静进他们的家门。静静委屈的走了,从此再也不和春萍一起玩了。
春萍为了这件事情哭了好多次,还好长时间没有和爸爸说话
还有一个案例:
孙皓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己的东西总乱扔一气,结果到用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后来,他认识邻居家一个叫芊芊的小女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儿。孙皓的妈妈发现芊芊非常爱干净,自己的东西也从来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条。
于是,妈妈问